最终,他长眠在杭州西湖,和名妓苏小小成了邻居。这里,也不是他的故乡。“芒鞋破钵无人识,踏过樱花第几桥”。读罢全诗,身心喟叹。在日本,他听着春雨的滴答声和尺八的哀伤曲子,心早已穿越海洋怀念着浙江一年一度的大潮。可是,在中国的土地上,他却如同孤雁一般仍旧找不到归宿,于是只好默默地离开,到那开满樱花的国度继续寻访……
相比较苏曼殊的境遇,李清照所面临的情况自然不同。如果说曼殊是身世的悲凉,那么清照面临的则是时代的创伤。但相同的是,两人都怀念着故土,想念着亲人。
记得舒婷写过《在故乡的山岗上》,其中有这样的诗句:
任暮春的风儿轻轻地吹
你的眼神蕴藏着悲哀
你的微笑流露着欣慰
你呀,总在徘徊
将去未去,欲归难归
“将去未去,欲归难归”,多么贴切。寓居在江宁府的深宅大院里,尽管空气中已经出现了春的气息,报春的梅花也已经悄悄开放,出门看花,恐怕还会受到料峭春寒的威胁。在这光景中,往昔欢乐的时光就像旧胶片一样播放,一帧一帧都是静谧,都是隐约。
此刻,已经四十多岁的李清照倍加想念故土,怀念亲人。父亲李格非、老师张耒等,一张张面孔都在他面前划过。她还记得十七岁那年的夏天,就在京城,父亲李格非、师父张耒和她一起游览凝祥池观赏黄荷,师父张耒作《读中兴颂碑》一诗,其中写道:
玉环妖血无人扫,渔阳马厌长安草。
潼关战骨高于山,万里君王蜀中老。
诗歌借用唐代安史之乱的故事,抒发了对时局的看法,认为北宋大有覆蹈唐朝天宝之乱的可能。当时李格非和其他朋友连连拍手,认为诗歌很有深度,引发了他们对时局一番审视。年纪尚小的李清照也不服输,就此题材也作出《浯溪中兴颂诗歌和张文潜》二首。其中这样写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