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之洞稳健的渐进方案具有相当的理论价值与合理性,在某种意义上说不失为中国未来发展的一种理想选择,尤其是他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理论建构,不仅有效地化解了中国面对西方挑战而产生的种种困惑与尴尬,而且从理论上解决了中国未来发展的原则性和灵活性。它既是给反对激进派的十字军运动以有力的思想支援,40又是对真正意义上的保守派以及那些泥古之迂儒、苟安之俗吏、苟求之谈士的当头棒喝。清政府的官方评价是:“持论平正,通达于学术人心,大有裨益。”41外国学者与观察家则称赞张之洞的理论建构为“中国唯一之希望”(China’s only Hope),似乎中国如果遵循张之洞指出的道路向前发展,中国便有可能避免重蹈先前几十年的错误。
不过,由于张之洞稳健的渐进改革方案既“反左”,又“反右”,因而它不仅无法唤起国人的一致响应与共鸣,而且势必受到来自左右两个方面的夹攻。保守者一方面欢呼张之洞的理论建构是对康梁一揽子改革方案的有力反击,“康梁辈方骎骎响用,奥援弥固,连与成朋。许尚书、文侍御既已参劾获罪,而其党且执新旧相争为词,欲以阻挠新政之名罗织异己,自朝逮野,默不敢言,唯张香涛尚书《劝学篇》……辞而辟之”,42似乎只有张之洞才真正做到“绝康梁并谢天下”,43挽救了民族危机和国家危亡。另一方面,他们对张之洞的某些观点并不完全赞同,认为张的一些论点实际上在为康梁张目,在本质上与康梁的主张并无区别,只是程度深浅不同而已。
在康梁以及那些激进的改革主张者看来,张之洞的理论“其志则是,其论则非,不特无益于时,然且大累于世……深恐似此之说出自大吏,不难如曾侯中国已醒之论,又害我中国十年也”。44梁启超故作轻蔑地说,张之洞的主张虽然“挟朝廷之力以行之,不胫而偏行于海内”,但其“嗫嗫嚅嚅者何足道?不三十年将化为灰烬,为尘埃野马,其灰其尘,偶因风扬起,闻者犹将掩鼻而过之”。45轻蔑而不以为然的言辞、神态中依然透露出极端的关注和愤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