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在印度看印度

第七章 甘地与印度

字体:16+-

1948年1月30日那天,甘地在德里参加一场晚祷会,抵达会场走向祈祷台时,一位名叫南度蓝姆·高德西(Nathuram Vinayak Godse)的青年在现场真心地祝福了甘地,恭敬地向他鞠躬,然后拔出手枪近距离对着甘地的胸口连开三枪。甘地喃喃地说了最后的遗言:“哦,罗摩神!”(1)同时用手触碰额头表示为凶手祝福,随即倒在血泊中。

这种凶手与受害者相互祝福的魔幻场景,恐怕只会在印度出现。

高德西出生在一个印度教婆罗门家庭,是一名虔诚的印度教教徒。他其实是一个跟甘地有着非常相似理念的人——两人都主张在印度建立统一的国家;两人都有着虔诚的宗教信仰,在禁欲主义等生活准则方面高度相似。

高德西跟甘地的分歧,是在关于“暴力”这个问题上。高德西认为,印度教经典《薄伽梵歌》证明了印度教对合法暴力的支持。《薄伽梵歌》是史诗《摩诃婆罗多》最重要的一部分,般度五子之一的阿周那(Arjuna)(2)在俱卢之战前非常纠结和困惑,因为他看到许多亲朋好友都在敌对阵营里,对战争的合理性产生了怀疑。当时化身为他的车夫的黑天(Krishna)(3)就劝导阿周那:战场只杀死肉体,杀不死灵魂,与敌人战斗是刹帝利与生俱来的责任,这样才能保护自己的信仰。

甘地则认为,从根本的出发点上,对战争暴行的反思才是《薄伽梵歌》的主旨,一切形式的暴力都应该被禁止,暴力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但在高德西等一些激进的印度教民族主义者眼里,甘地必须死。高德西从未对自己的行为表现出后悔。

其实,高德西与甘地并没有个人恩怨,相反他还十分崇敬作为宗教圣人的甘地;他痛恨的是甘地的“非暴力”信念,为了印度整个国家的未来,他必须杀死甘地。高德西完成刺杀后,立马就大声呼唤警察来逮捕自己。更魔幻的是,刺杀案在审理过程中,现场观众都被高德西自我牺牲的民族主义精神深深感动,甚至连甘地的两个儿子都为高德西求情,当时的法官科斯拉(Gopal Khosla)后来表示:“如果让这些观众组成陪审团,并负责对高德西的上诉做出裁决的话,他们将以压倒性的多数票判决被告无罪。”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