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喱的故事4:妈妈的味道
前两年我还一个人的时候,我铁哥们儿当时在上海教瑜伽,寄住在我家里。他身在异国他乡,难免会想念南印度家乡的口味,带了很多香料及其他原料来,自己做印度菜。我偶尔也想吃印度菜,于是我俩一拍即合。
南印度有一种家家户户几乎每天都吃的汤叫酸豆汤(Sambar),这种汤可以配米饭,也可以配蒸米饼(Idly)。名字叫汤,其实就是咖喱糊糊,稀一点的糊糊。酸豆汤的风味基于一种混合香料粉,里面有香菜种子、孜然、黑胡椒、红辣椒、咖喱叶、葫芦巴、肉桂……但不限于这些,当然现在基本上没有人自己研磨了,我哥们儿带来的就是已经配好的袋装酸豆汤粉。
我这个哥们儿对做饭着实不太在行,在上海亲自下厨纯属被逼无奈,然而他又特别固执,非要按照印度的传统做法来做。他把锅留在灶上炖的时候,我过去尝了一下,发现他连盐都没加到位。我按照我对味觉的想象,以及上海人的口味习惯,偷偷帮他重新调味,加了盐、生抽、糖。
炖毕,印度哥们儿一尝,大呼:“啊!这就是我妈妈做的味道啊!小时候妈妈做的味道!一模一样啊!”后来他每次做酸豆汤或者其他印度菜,我都会趁他不注意重新调味。这件事我从来没有告诉过他,于是我们两个人就这样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咖喱的前世今生
考古证据显示,早在公元前2600年的古印度文明遗迹中,就已经发现用研钵和杵捣碎的芥菜籽、孜然、八角、罗望子等香料,用以调味。公元前2000年又加入了黑胡椒,这些捣碎成粉的混合香料,被认为是最早的“咖喱”的起源。
随着12世纪开始的外来文明对印度的征服,以及15至16世纪的全球地理大发现,美洲作物如辣椒、番茄、土豆被引进到了印度,印度这种用香料调味的烹饪方式也在不断演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