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幼便是个孤单的孩子,我习惯一个人想象自己的虚妄世界。
少年时开始多思虑,满心满怀的念头与言语,挤得肚肠都酸痛了,只好写下来,变成酸词句。
又到青年离家求学去,便总算因了这千山万水,可以将千言万语都寄予书信,借了问候友人的名分,自个儿滔滔不绝,也不管不顾别人是否有心听闻,是否有丝毫兴趣。直到网络互联,博客兴起,便一掷纸笔,十指开始于键盘上,翻飞不已。字里行间既是倾诉,又是纪实,但总归还是一个人的自言自语。
不料,一朝微博成风。本来念头旋生旋灭,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非要拓成文句,已是戏论,已是蛊惑。现如今,更凭了绝不微薄的微博,宣之化之,引之导之,到底多少人,会因此将那些念头,认假作真?怕我自己,便是第一人。
然而,微博之上,“沟通”之假象,的确吸引人,明明是我自顾自说话,明明是你自顾自作答,竟即时虚拟出一幅惺惺相惜、吾道不孤的图景。
微博的火热,会不会恰恰证明了,每个人都是孤单的孩子,需要信息的喂养,需要自我的证明,需要心灵的同盟?
然而,我一定是所有孤单的孩子中最孤单的,我从未欣喜于任何形式的认同,我更反感一切立场的朋党。如果非要说我是一名文字工作者,那么我一定是文字工作者里面,最不相信文字的——我自言自语二十年,没有一句话、一个字能究竟指出,真实心性。
所以我偷偷写下了这些词句,一如微博,瞬时而短小,灵光一闪,无依无凭,狡黠地躲过了反对,也拒绝了认同。即便最后它们还是变成了铅字出现在你的面前,我已无须知道你的反应——它与我交汇的那个刹那已经过去,它与你交汇的这个刹那,我无从过问。这些都不过是刹那生灭的,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