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从古至今,以一篇文章而影响了中华民族政治文明、人格行为和文化思想的美文为数不多。我排了一下有十篇。
三个定语为“政治美文”作了限定,明确了思考的范围,突出了思考的意义。
请注意,这里说的是“政治美文”,就是说既要有思想,还要文字美。要符合三个条件:一、文章提出了一个影响了中华民族政治文明、人格行为的思想;二、文章中的一些名句熟词广为流传,成为格言、座右铭,有的已载入辞典,丰富了民族语言;三、文章符合艺术规律,词、句、章,形、情、理都达到了美的要求。如果我们只是就文字“选美”,当然还会选出更多,如王勃的《滕王阁序》等,那是另一个范畴。
一个即使关系的复句,使论述思考更全面;借用口语和新潮的词语,使文句显得亲切。
下面按这个标准一一分析。
贾谊的《过秦论》,探讨一个政权为什么会灭亡。为政必须施仁政,不能反人民。后来说到农民起义时常用的词“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即出自本篇。
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探讨生命的价值,提出一个做人的人格标准:“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成语“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即出自本篇。
诸葛亮的《出师表》,提出忠心耿耿的为臣之道和勤恳不怠的敬业精神。名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亲贤臣,远小人”“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等广为流传。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以文学的手法描绘出一个理想社会的蓝图。从中可以看出老庄哲学与空想社会主义的影子。西方的政治名著《乌托邦》《太阳城》与其相类似。“桃花源中人”“只知秦汉,不识晋魏”,已成后人常用的成语。而“桃花源”已经是理想社会和优美风景的代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