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并非广为人知,但当“紧张”一词用于形容某人的情绪状态时,其实是一种比喻。此词最初限用于金属及其他材料的科学研究领域当中,是指受到过度外力下的“扭曲或损形”(引自字典释义)。例如一条钢筋只能承受一定程度的紧张,否则就会断裂。
那么,从比喻的角度说,给孩子一个与其相当的力量会是什么样的呢?孩子“断裂”后又会发生什么呢?
孩子的年龄一旦达到二位数,家长训育策略的风险就会提高。青春期少年更容易闯祸,当他们反抗受控时,家长通常会试着诉诸更严厉的管教和更严重的惩罚形式。但稍大一点的孩子所感受到的压力还会来自其他方面,他们渐渐感到自己不仅被期望表现顺从,还要获得成功;不仅要乖,还要出色。
在过去20年当中,儿童心理健康专家及其他育儿专家的作品一直在警告我们:孩子正在被催促、被施以重负、过度繁忙。2002年发表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城郊青少年(11~12岁)中酗酒(男孩)和抑郁(女孩)比例过高,令人不安。研究人员将这些症状的根源追溯到孩子已经被家长指引着全力以赴考入重点大学。
另有研究显示,家长过度专注学习成绩的7年级学生,更容易出现抑郁和“适应不良性完美主义”迹象,而家长更关心孩子“幸福感”而非“学习成绩”的学生则较少出现这种情况。请注意这两个目标不仅完全不同,甚至有时扯向截然相反的方向。心理学家埃里希·弗洛姆曾不无悲哀地说道:“鲜有家长具备勇气和独立性,做到更关心孩子的幸福,而非孩子的成功。”
在极端情况下,家长的“催逼成功”能达到狂热状态,孩子的“现在”被完全抵押给了“未来”,任何有意义、有乐趣的活动都牺牲给了准备考取哈佛大学的无休止的努力(我将这个过程称之为“H【arvard】型准备”)。这些家长牢记胸中底线,评估孩子每一个校内或校外活动的决定,衡量标准仅是其可否为未来的辉煌目标作贡献。他们与其说是养孩子,不如说是养简历。到了上中学时,这些孩子已经学会严格按照取悦大学入学委员会的方式去登记参加兴趣班,忽视(或最终沦为无视)自己当下真正的个人兴趣。他们习惯向老师发问:“我们需要知道这个吗?”——而不是“这是怎么回事?”——他们已经将自己的目标黯淡地锁定在努力提高一点GPA分(全称Grade Point Average,平时取得的各学科成绩的平均分。美国高中考入大学的评定标准之一。——译者)或SAT分(全称Scholastic Assessment Test,是世界各国高中生申请美国名校学习及奖学金的重要参考。——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