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步,很简单,就是留意“无条件养育”这个整体概念。我们越按照这些方法去思考,越能反思我们对孩子的行为和语言是否被合理解读成了有条件的爱,(如果是,为什么?)我们就越容易改变我们的所作所为。请注意一位家长的叙述:“我们试图找出应该怎样对待儿子。我让他打扫一下房间,他就喊着脏话,砰地将门关上。我们是不是应该给他几分钟时间冷静一下?我们应该有多严厉?我以前真的从未想过这些,但现在我却在犹豫,我们准备要做的事情是否会让他感觉他生气的时候我们就不爱他。”我要说的是,只要考虑到这种可能性就是在向正确方向移动,不管这位家长最终决定如何应对这个局面。
第二步,我们需要养成自我诘问这样一个具体问题的习惯:“如果将我对孩子的那句评价用到自己身上,或者将我对孩子的行为施加到自己身上,我会感受到无条件的爱吗?”实行这种想象中的角色互换并不十分复杂,但要能常规这样做,就会给人带来改观。
如果对以上问题的答案显然是“不”,我们需要就此停住。我们会得出结论:我们刚刚所做的事情不应该再发生,我们会感到必须向孩子承认错误。但如果我们没有问自己这个问题,就会很容易继续认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对的。事实上,有些家长在认识到自己对孩子的语言或行为具有负面影响之后,甚至会告诉自己这只是孩子太过敏感,一旦我们能质问自己“我会如何感受?”也就不太容易轻饶过自己了。
孩子一出生,我们就该开始思考自己的养育模式,尤其是应该思考当事情进展得不顺利时我们的反应。我们能确保宝宝在不停地哭闹、在将刚换好的尿布弄脏、甚至不好好睡觉的时候,依然能感受到被爱和被认可吗?有些人会很快变成不可共患难的家长,变得只会在孩子好带时给予孩子支持和关心,但无条件的爱则在孩子难带的时候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