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那些以介于3岁到6岁儿童为主的分析经验里,我已归结出不少结论,在此仅做简要陈述。
我曾经多次略为提及,俄狄浦斯情结萌生的时间比一般想象的还早一些。在我的《早期分析的心理学原则》一文中,我已针对此一主题做过较详尽的探讨,而当时所得出的结论是,俄狄浦斯倾向的出现,是儿童断奶的挫折经验所带来的结果,因此其萌生的时间约莫在出生后第二年出头,尔后再因如厕训练造成的肛门挫折而更加强化。就心理发展来说,后续的决定性影响则来自于性别构造的差异。
对男孩而言,当他发现自己被迫离开口腔与肛门阶段以进入性器期时,他的目标会转向与占有阴茎相连结的插入(penetration)。因此,他不仅会改变他的原欲位置,也会修正其目标,让他的原始爱恋客体获得保留。相反地,对女孩来说,接纳的目标会持续由口腔阶段维持至性器期位置(genital position):她会改变她的原欲位置,但保留其目标,虽然后者涉及母亲令她失望的情况。依此方式,女孩心中产生对阴茎的接纳,并转向父亲,将他当作爱恋客体。
而事实上,俄狄浦斯情结的真正肇端,早就和初期对阉割与罪疚感的恐惧相互结合了。
成人与儿童的分析已让我们熟悉一件事实,那就是前性器期的本能冲动带有某种罪疚感,起初我们都以为这些罪疚感是后来才滋生,然后再返回与这些倾向结合,而非一开始就与之同时并发。根据费伦齐的推断,与尿道及肛门冲动相连结的,是“超我的一种生理的前兆”,他称之为“括约肌伦理”(sphincter-morality)。亚伯拉罕则认为,当罪疚感出现于后续的早期肛门施虐阶段时,焦虑便会以食人的姿态呈现出来。
我的发现则更深入,我认为与前性器期固着结合的罪疚感,是来自俄狄浦斯冲突。这一点似乎对罪疚感的发生提出了令人满意的答案,因为我们知道那是一种内射了俄狄浦斯爱恋客体(已经完成,或如我所补充的,处于完成状态中)的结果。也就是说,罪疚感是超我塑成过程中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