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分析的心理学原则
(1926)
在以下篇幅中,我将深入探讨幼童与成人心智生活之间的某些差异,这些差异使得我们必须实行适合幼童心智的研究法。于此,我将试图说明,某种符合此等需求的分析式游戏治疗技术确实存在着,此技术乃按本文中即将详述的某些论点规划而成。
正如我们所知,儿童与外在世界之连结,乃经由接触可从中获得原欲快感的客体而建立,此原欲起初都仅黏附于儿童自己的自我之上。不管这些客体是否具有生命,一般小孩与它们的关系原先都是纯然自恋的,然而儿童就是循着这种方式,构组他们与现实之间的种种关系。对此,我想引用一个案例来说明幼童与现实之间的关系。
楚德(Trude),三岁又三个月大,她在与母亲出外旅行之前,曾经和我进行过一个小时的分析治疗。六个月后,疗程重新开始,然而却在过了好长一段时间之后,她才稍微提起假期中发生的事情。一切肇始于她向我描述的一个梦境:她梦到她又和母亲一同到意大利旅行,在一间常光顾的餐厅里,因为覆盆子糖浆已经没有了,故餐厅女侍没端来给她喝。从对这个梦境与其他事件的诠释当中,显示出楚德仍处于断奶后被剥夺母乳的痛苦中,甚至可说是她对妹妹的嫉羡(envy)意识作祟。通常楚德会告诉我一大堆表面上毫不相干的事情,同时也不断提及六个月前那一小时的疗程。然而唯有在涉及她的剥夺经历时,才令她忆起旅行中的种种,否则那对她而言一点都不重要。
在很小的时候,孩童便已经由种种剥夺经历,逐渐对现实感到熟稔,并会运用否定(repudiating)的方式来对抗现实、捍卫自己。然而决定其日后适应现实能力的基准,却在于他们能忍受多少衍生自俄狄浦斯情结的剥夺经历。因此,幼小的孩童夸张地否定现实态度(表面上经常以“配合”与“顺从”作为掩饰)同样也是精神官能症的迹象,而它跟成人逃离现实的症状的不同处,仅在于显现的形式而已。因此,在对幼童的分析中,最终希望达到的结果就是他们能成功地适应现实,而改善教养问题便是成果之一。也就是说,达到这种境地的孩童,已经能够忍受真正的剥夺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