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4年,32岁的梅兰妮·克莱因在布达佩斯首度邂逅了精神分析。她读了弗洛伊德讨论梦的小册子《论梦》,这成了她毕生志趣——精神分析——的起点。就在同一时期,费伦齐也展开了对克莱因的分析,她之所以踏出这一步,似乎部分是为了治疗方面的理由,但也可以说精神分析打从一开始就攫获了她的想象。它不仅满足了她巨大的知识好奇心,也满足了她一直以来对于人的兴趣:她希望为了人工作、与人一起工作(原本她计划要攻读医学)。1919年,她于匈牙利精神分析学会宣读她的第一篇论文。如此充满创造性的表现开端,不仅持续到1960年她去世为止,她的作品也造成精神分析理论与实务上的重大变革。
她的论文被收集在《克莱因全集》(The Writing of Melanie Klein)第一卷和第四卷。她另外还写了《儿童精神分析》(The Psycho-Analysis of Children)与《儿童分析的故事》(Narrative of a Child Analysis)两本书,也就是其著作集的第二、三卷。
在《爱、罪疚与修复》中,包含了她从1921年到1945年的论文,呈现她从一开始在作品和思想方面的发展,如何导向她形成主要理论概念的论述,也就是所谓的忧郁心理位置(1935—1940)。
梅兰妮·克莱因的精神分析工作始于儿童。她是儿童分析的开路先锋,发展出分析儿童的方法,甚至可运用于非常年幼的小孩,却不曾偏离精神分析技法的基本原则。由于儿童的自然表达形式是游戏,她提供他们一些小玩具,把儿童的游戏看成是他们内在生活的象征表达,可以和成人的自由联想相比拟。她诠释儿童的游戏和行为,以及他们的口语沟通。相较于当时其他的工作者,她一开始就采取了严谨的精神分析态度,避免精神分析的过程有任何涉及教育及其他方面的干扰。而且,她的出发点就是想要诠释儿童所呈现的一切,不论他们的感受是正向还是负向的。在当时,一般人认为儿童不可能像成人一样对精神分析师发展出移情,因为儿童还依附着他们的原初客体,也就是他们的父母。克莱因却发现儿童确实会形成移情,有正向也有负向的移情。她也发现,如果精神分析的场景与态度维持得很好,儿童的移情与成人的移情并没有两样。她坚决主张并证实移情的基础在于儿童将内在世界及其内在意象(imagos)投射到分析师身上,而不是将他们对于双亲的感受直接转移给分析师。克莱因论点的特色,让我们充分相信它具有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方法的效度,也让我们相信,每一个儿童就像成人一样,不论有多少的阻抗和防卫,都拥有对于真理的渴望和了解。而儿童对她简单、直接的方法也确实反应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