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饮茶小史

武夷首见工夫茶

字体:16+-

到了乾隆年间,工夫茶在福建漳州地区,其技法已经基本趋于成熟和完善,并且已完全世俗化、大众化,甚至已经成为商人、茶客们炫耀摆阔、斗豪竞奢的一种生活娱乐方式。

乾隆二十七年(1762)的《龙溪县志》记载:“灵山寺茶,俗贵之;近则远购武夷茶,以五月至,则斗茶。必以大彬之礶,必以若琛之杯,必以大壮之炉,扇必以琯溪之箑,盛必以长竹之筐。凡烹茗,以水为本,火候佐之。水以三叉河为上,惠民泉次之,龙腰石泉又次之,余泉又次之。穷乡僻壤,亦多耽此者,茶之费,岁数千。”龙溪县,为隶属福建省漳州市的千年古县。与嘉庆初年、俞蛟在程江上的花舟中所见一样,“今舟中所尚者,唯武夷,极佳者每斤需白镪二枚”,而非此前舟上流行的蜀茶。过去的漳州,也是以灵山寺所产的茶叶为贵。到了乾隆年间,龙溪人便改弦易辙,纷纷争相远购武夷茶。这充分说明,武夷茶作为一个崭新的茶类,在刚刚诞生不久,便受到了闽南人的热捧。每年的五月,等武夷茶运至龙溪,民间便开始斗茶。斗茶的茶与茶器,随着工夫茶的普及而渐趋奢侈化、标签化,并且是必以大彬壶、若琛杯、大壮炉等为尚,烹茗以水为本,火候佐之。而明末张岱笔下的闵汶水,却是“刚柔燥湿必身亲,下气随之敢喘息?到得当炉啜一瓯,多少深心兼大力”(《闵汶水茶》)。“今来茗战得异人,桃叶渡口闵老子。钻研水火七十年,嚼碎虚空辨渣滓”(《曲中妓王月生》)。从龙溪民间不惜财力的斗茶实践及其规制,我们尚能隐隐窥见闵老子原创工夫茶对后世的影响。由此可见,到了乾隆年间,工夫茶在福建漳州地区,其技法已经基本趋于成熟和完善,并且已完全世俗化、大众化,甚至已经成为商人、茶客们炫耀摆阔、斗豪竞奢的一种生活娱乐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