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饮茶小史

龙溪程江传承久

字体:16+-

纵观历史发展,世俗流行的诸多时尚新潮,青楼女子仍是不可或缺的推动力量。

从明末清初的《随见录》,至清末民初的《可言》所载,工夫茶一直是作为武夷岩茶的代名词存在着的。民国以后,武夷岩茶已不再被称为工夫茶,取而代之的则是特指出口的精制传统红茶,如政和工夫、祁门工夫、宁红工夫等。到了清代嘉庆六年(1801),梦厂居士俞蛟,在《梦厂杂著·潮嘉风月》中,首次提到“工夫茶烹治之法,本诸陆羽《茶经》”。从此之后,工夫茶之名,始与泡饮之法建立了或疏或密的联系。俞蛟书中所记的工夫茶泡法,是在乾隆五十八年至嘉庆五年(1793—1800)期间,他以监生身份,赴嘉应州任兴宁县典史时,在程江六篷船上的见闻。

俞蛟,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字清源,号梦厂居士,生于乾隆十六年(1751)。《梦厂杂著》是他唯一的传世著作,嘉庆六年,成书于广东齐昌官舍凝香室。《梦厂杂著》全书共分七卷,第七卷《潮嘉风月》,记录了潮州、嘉应州一带20余名船妓的遭遇。其中就有“态度丰艳、柔情绰约”的濮小姑,“故当时才流,凡有雅集,必登小姑舟,如奉为吟坛主”。据俞蛟记述:在六篷船上,名人书画,红闺雅器,无不精备。“闲倚蓬窗,焚香插花,居然有名士风味。对榻设局,脚床二,非诗人雅志不延坐。”当时的六篷船,究竟有多么豪华呢?据清代长沙人周寿昌说:“水国游船,以粤东为最华褥,苏、杭不及也。”明清的苏杭,可谓是“人间都会最繁华”。既然苏杭的花船所不及,则证明了六篷船上的吃穿用度,无不奢华异常。其经济后盾与消费基础,无可争议是来自于韩江商路的熙攘与繁荣。而极其雅致又带有书香气息的六篷船上的妓女,据记载,大多扮相时尚,工诗善唱,熟谙工夫茶饮,喜交品味高的文人士大夫。乾隆年间,状元吴鸿任广东学政时,在赴潮嘉(即潮州与嘉应州)典试途中,就曾在六篷船上结交了俞蛟笔下的濮小姑,并题扇赠诗云:“轻衫薄鬓雅相宜,檀板互敲唱竹枝。好似曲江春宴后,月明初见郑都知。折柳河干共黯然,分衿恰值暮秋天。碧山一自送人去,十日蓬窗便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