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
探索思考
徐志摩的这篇文章以自己小时候以及自己的儿子为例,叙述了他们所经受过的家庭教育的特点和影响,实际可视作一篇有关现代科学育儿理念的探讨,具有很强的进步性,尤其考虑到本文创作的时代背景,其思想颇为超前。
阅读批注
你做小孩时候快活不?我,不快活。1至少我在回忆中想不起来。你满意你现在的情况不?你觉不觉得有地方习惯成了自然,明知是做自己习惯的奴隶却又没法摆脱这束缚,没法回复原来的自由?不但是实际生活上,思想、意志、性情也一样有受习惯拘执的可能。习惯都是养成的;我们很少想到我们这时候觉着的浑身的镣铐,大半是小时候就套上的——记着一岁到六岁是品格与习惯的养成的最重要时期。我小时候的受业师袁花查桐荪先生,因为他出世时父母怕孩子遭凉没有给洗澡,他就带了这不洗澡习惯到棺材里去——从生到死五十几年一次都没有洗过身体!他也不刷牙,不洗头,很少擦脸。脏得叫人听了都腻心不是?我们很少想到我们品格上、性情上,乃至思想上的不洁多半是原因于小时候做父母的姑息与颟顸。……
1 开头设问
本文的主题是儿童教育问题,开头却没有直接从教育者的视角切入,而是从儿童的视角出发,以一个设问句作为开头,并自问自答,引导读者进行思考,产生好奇。作者用这样的方式开篇,能使读者对所讨论的议题更有共鸣,提醒读者教育和每个人都息息相关。
这是实际情形,不容掩讳的。我们用不着归咎这样,归咎那样,说来很简单,只是一个教育问题;可不是上学以后,而是上学以前的教育问题。品格教育,不是知识教育。2我们不敢说合理的养育就可以消灭所有的败类;但我们确信(借近代科学研究的光)环境与有意识的训练在十次里至少有八九次可以变化气质,养成品格。什么事只要基础打好就有办法:屋漏了容易修,墙坏了可以补,基础不坚实时可麻烦。管好你的孩子,帮他开好方向,以后他就会自己寻路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