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景艺术被称为“立体的画,无声的诗,凝固的音乐”,它既脱胎于传统绘画,又植根于传统园林文化。据考古发掘及文献记载,早在汉代就已经出现了树木盆景和山水盆景的雏形,汉墓的随葬冥器中也屡屡出现花树陶盆。在唐代,这种盆景被称作为“春盘”。欧阳詹有《春盘赋》云:“多事佳人,假盘盂而作地,疏绮绣以为春,丛林具秀,百卉争新,一本一根,叶陶甄之妙致,片花片叶,得造化之穷神。日惟上春,时物将革。柳依门而半绿,草连河而欲碧。室有慈孝,堂居斑白。命闻可续,年知暗惜。研秘思于金闺,同献寿乎瑶席。昭然斯义,哿矣而明。春是敷荣之节,盘同馈荐之名。始曰春兮,受春有未衰之意;终为盘也,进盘则奉养之诚。傥观表以见中,庶无言而见情。”在历经宋元明各朝的不断发展后,直至清代,随着中国传统园林的集盛,中国盆景文化也进入了成熟期,特别是乾隆、嘉庆年间,出现了“家家有花园,户户养盆景”的盛况。
简言之,盆景是由迷你植物与迷你石头组成的微缩山水,它的意义不限于“小”,也不是单纯的微缩,而是融合了创作者的空间意识、审美观念、人生情趣以及艺术修养。“袖珍”
唐 阎立本 《职贡图》
《职贡图》(局部)
的天地中包容着无限的生命,体现出对中国哲学中“见微知著、以小观大”的认识。从中国传统古画中可以发现:盆景有“规则式”造型和“自由式”造型,如唐、宋的山石盆景,大都属于写意的“自由式”盆景。传为唐代阎立本所绘的《职贡图》描绘的是唐太宗时期,婆利国和罗刹国不远万里结伴前来向大唐帝国献礼物的境况。画中共有二十七人,其中骑于马上的是使者,前后仆人、随从有的打伞、执扇,有的扛着象牙、抱着假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