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中有记载:“囱,在墙曰牖,在屋曰囱。”远古先民居住的洞穴之口通常开在屋顶,这是为采光和通风的需要,它既是门,又是窗,早期谓之“囱”。当先民们逐渐地脱离了穴居生活以后,盖起房屋居住,便在墙上开窗洞,谓之牖。“窗”字,由“穴”和“囱”两部分组成。人们常说眼睛是人类心灵的窗户,可对于建筑来说,窗户便是它的眼睛,有表情、有灵性、有灵魂。在中国园林中,窗的艺术性发挥得淋漓尽致。中国古代绘画的视角,以小观大;以落地长窗为主线,去窥得古人的雅居生活。
古代的门窗极为讲究。现代人认为室内的“门”,在古代称之为“长窗”;而现在我们认为的“窗”,在古时候叫“半窗”。古代长窗采用木质,在外形上的设计比较复杂,由上夹宕板、窗芯、边条、中夹宕板、大夹宕板、下夹宕板六部分组成,包括花格的样式、门板上的图案都是精心雕刻的。
傅嘉年先生的《论几幅传为李思训画派金碧山水的绘制时代》及宋之仪和柳肃的论文《落地长窗小考》,初步证实在五代末年至北宋晚期就已有落地长窗的存在。在宋代,落地长窗被称为“格子门”,而宋代以前称作为“格扇”。刘敦桢先生主编的《中国古代建筑史》中,将这种格子门称为“落地长窗”。落地长窗是由隔扇发展并完善成为苏式建筑中最常见的一种门,多用于宅院的花厅及轩、榭等。
五代画家巨然的《秋山图》和《囊琴怀鹤图》就有落地长窗的身影。《秋山图》画面空灵绝妙、秀美抒情。巨然师法董源,笔墨秀润,所用淡墨长披麻皴,层层晕染,画中有蜿蜒的溪流,点缀着小桥的茅舍,后面的主峰流动着秋云,点墨描绘丛山,画面布局宏大、笔致浑厚,自然地洋溢出一种空灵的古趣。当观者的视线转移到房屋就会注意到落地长窗,所有的房屋都有这个门,其上方有横劈。《囊琴怀鹤图》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在古树耸立深处有几顶房屋,屋子将落地长窗与栏杆结合使用,格眼大小均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