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秦汉流传的管仲故事,存在四大不可信之处
清华简《管仲》
孔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如果说齐桓公是春秋第一霸,那么管仲就是春秋第一相。可见,管仲确实是春秋史上一个关键人物,也正因如此,战国秦汉学者抒发政治主张时,往往将一些符合自己观点的传说,套在管仲的身上,结果管仲被附会的事迹越来越多。
管仲出身并非贫寒——《史记》不可信
在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第六辑中,有一篇文章叫《管仲》。该竹简记录了齐桓公与管仲的对话。
战国时的齐国有着当时天下的文化中心——稷下学宫,稷下学宫的学者专门编写了一部《管子》,之后这部书直到西汉都一直有附益,可以说是一部集体创作的托古改制作品。其中不少故事相当精彩,以至后人耳熟能详;也涉及一些政治、法律、军事史料,被学者广泛运用研究春秋齐国史。西汉时期大儒刘向、刘歆父子对其进行整理,当时共有五百六十四篇,删去重复的四百八十四篇,定为八十六篇。今本《管子》全文仅有七十五篇,另外十一篇有目无书。
简文内容主要讲的是管仲与齐桓公的治国理念,其中有涉及“为君与为臣孰劳”的问题。管仲认为是臣劳,而齐桓公认为是君劳。齐桓公还拿自己作为例子,说“日三怵之,夕三怵之”,意为自己每天白天三次戒惧、晚上又三次戒惧。管仲最终同意了齐桓公观点。
除了《管子》和清华简《管仲》外,记录管仲的史书还有很多。其中比较系统的有《国语·齐语》《史记·管晏列传》,此外,《左传》《论语》《战国策》《韩非子》《说苑》《汉书》等也都零碎记录了管仲的若干言行。
其中公认《左传》是记录春秋史最可靠翔实的著作,而其他史书在叙述春秋史时,多少存在一些托古改制的成分。所以,我们要考察管仲的历史,应该对战国秦汉史料的记载认真辨析,尤其是一些基于大众性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