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短史记

“斯坦福监狱实验”算不算骗局?

字体:16+-

1971年8月,美国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George Zimbardo)领导的研究小组,在斯坦福大学心理学系大楼的地下室,做了著名的“斯坦福监狱实验”。

研究小组以在报纸上刊登招聘启事的方式,来征集实验的志愿者,被选中者每天可以得到15美元的报酬。应征者需要接受面试,以确认他们不是怪人,没有任何被逮捕的经验,也没有心理与生理问题,“心理面的各个向度都在平均值附近”。最后筛选出20余名正常、健康的年轻人,以随机分派的方式,9人成为“狱警”(分为三班),9人成为“犯人”,余者候补。

实验的设计时长为两周。按津巴多的表述,实验的目的是观察这些原本高度相似的年轻人,在作为“狱警”和“犯人”,共同经过两周的监狱生活之后,他们的人格是否会发生变化,亦即特定的监狱情境会给这些人带来什么:

经过事先挑选,我们的受试者普遍代表了中产阶级、受教育的年轻人,他们是学生的同质团体,有许多相似的地方,藉着随机分派,将他们分为“狱警”“犯人”两个角色,但事实上这些人不但可以比对,而且随时可以互换角色。“犯人”并不一定比“狱警”凶残邪恶、充满敌意,“狱警”也不一定是强烈寻求权力的权威者。……两个星期后,这些年轻人是否还是难以辨别?他们的角色会不会改变他们的人格?①

实验由9名“犯人”在家中被参与合作的真警察突然逮捕开始,他们被蒙住眼,由警车送入模拟监狱,早已等候在那里的“狱警”命令他们脱光衣服,伸直双臂,打开双脚,面墙站立,向他们身上撒粉除虫,“有些“狱警”开始嘲笑“犯人”的**大小,评论最小的尺寸,或嘲笑他们的睾丸不对称”。然后“犯人”们被扔进三间牢房,获准穿上囚服(不许穿内衣裤),以丝袜套头(代替剃光头的程序),穿上塑料拖鞋(脚踝上串有锁链),并获得一个数字代号(抹去个体色彩)。“狱警”与“犯人”们由此开始在模拟监狱中扮演各自的角色,进行各种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