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人在描述唐代“开元盛世”时,通常会从经济繁荣、科技发展、文化昌盛、民族和睦、中外交流等方面举证,很少有人关注普通百姓的真实生存状况。
和多数人想象中的安居乐业不同,玄宗时代的唐朝百姓,常常被迫逃亡。
武则天时,“天下户口,亡逃过半”——农民将朝廷分给的田地抛弃或卖掉,逃到地主庄园或寺观中,充当佃农。玄宗即位后,情况更加严重,他在开元九年(721年)的“禁逃亡诏”中承认,“四海清宴,百年于兹,虽户口至多,而逃亡未息”。①
导致百姓逃亡的原因,除天灾外,主要是兵役、徭役沉重。
在府兵制下,符合标准的人,从20岁—60岁,每年要服役120天。唐高宗、武则天时期,唐朝不断对外用兵,出现“征求不息,人不复业,则相率为盗”的情况。玄宗亦好大喜功,他在位期间,边防军数量最多曾达60余万。唐朝的徭役包括军需役、漕运役、土木工程役、地方杂役等。仅以土木工程役来说,玄宗多次扩建兴庆宫、华清宫,新建“花萼相辉楼”等,都要常年征召劳役。
百姓服兵役、徭役期间,不仅不能从事农业生产,还要倒贴路费,很多人因之生活困顿乃至倾家**产。两害相权取其轻,民众往往选择从国家户籍中逃亡,自愿没入大地主家做佃农——虽然做佃农每年缴纳的粮食要比国家正税多出不少。②
唐玄宗对增加朝廷、内库收入兴致浓厚,重用了一批善于搜刮财富的“聚敛之臣”,如杨崇礼、杨慎矜、王鉷、宇文融等。
史书记载:杨崇礼、杨慎矜父子对各地上缴的绢布考察极严,发现些许污渍、破损,即要求地方补缴;王鉷利用边关将领瞒报士兵死亡人数的漏洞,继续按照原有户籍,向阵亡者家属追缴税收,以至“天下之人苦而无告”。据统计,依仗非法的加税手段,玄宗的个人内库,可得“岁贡额外钱百亿万”。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