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久弥新的名家名篇(全5册)

《梅花》后记

字体:16+-

┃阅读指导┃

本篇最初发表于1928年7月22日《文学周报》第236期。

无隅(本名李芳)是朱自清在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任教时的学生。1923年李芳将自己撰写的新诗集《梅花》送请朱自清删改并作序。同年8月李芳因患疾病在上海去世。直到1928年,开明书店才同意出版。同年5月,朱自清作此文。文章追忆了作者与李芳的交往和诗集出版的经过,并对李芳的病逝表示哀悼。散文家李广田曾说,有真情的作品,“最可作为朱先生的代表作,因为这样的作品,也正好代表了作者之为人”。诚以待人,这是朱自清的品性。文如其人,在《后记》这篇文章中,我们同样可以见到作者待人待友的那份真诚。

开篇从这部书稿的命运说起,引出下文对其作者命运的叙写。

这一卷诗稿的运气真坏!我为它碰过好几回壁,几乎已经绝望。现在承开明书店主人的好意,答应将它印行,让我尽了对于亡友的责任,真是感激不尽!

通过叙写与诗稿作者的末次见面,感叹诗稿主人离世的突然。

作者通过写无隅的“草草埋葬”,感叹无隅悲剧性的短暂人生。

偶然翻阅卷前的序,后面记着一九二四年二月;算来已是四年前的事了。而无隅的死更在前一年。这篇序写成后,曾载在《时事新报》的《文学旬刊》上。那时即使有人看过,现在也该早已忘怀了吧?无隅的棺木听说还停在上海某处;但日月去得这样快,五年来人事代谢,即在无隅的亲友,他的名字也已有点模糊了吧?想到此,颇有些莫名的寂寞了。

我与无隅末次聚会,是在上海西门三德里(?)一个楼上。那时他在美术专门学校学西洋画,住着万年桥附近小弄堂里一个亭子间。我是先到了那里,再和他同去三德里的。那一暑假,我从温州到上海来玩儿;因为他春间交给我的这诗稿还未改好,所以一面访问,一面也给他个信。见面时,他那瘦黑的,微笑的脸,还和春间一样;从我认识他时,他的脸就是这样。我怎么也想不到,隔了不久的日子,他会突然离我们而去!——但我在温州得信很晚,记得仿佛已在他死后一两个月;那时我还忙着改这诗稿,打算寄给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