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指导┃
本篇最初发表于1935年2月1日《中学生》第52号,原题为《圣诞节风俗一》,后收入散文集《伦敦杂记》,主要讲述的是英国人过圣诞节的种种风俗和趣事。
游记的作用和功能有多种,有的从情感上打动人,有的从理性上给人以启迪,有的让人欣赏风光美景,而有的则为了让人了解异域的风俗风情,《圣诞节》就属于这一类。
由于作者有意避免“我”的出现,只是“像新闻报道一般”,“老老实实写出所见所闻”。因而文中少了些情致,少了些曲折。如果用现在的审美尺度来衡量,其思想意义和艺术效果都程度不同地受到影响,尽管作者后来有所意识,但“已经来不及了”。
开篇点明“圣诞节”如同中国人过的旧历年,在英国人心目中占有重要地位。
十二月二十五日圣诞节。英国人过圣诞节,好像我们旧历年的味儿。习俗上宗教上,这一日简直就是“元旦”;据说七世纪时便已如此,十四世纪至十八世纪中叶,虽然将“元旦”改到三月二十五日,但是以后情形又照旧了。至于一月一日,不过名义上的岁首,他们向来是不大看重的。
这年头人们行乐的机会越过越多,不在乎等到逢年过节;所以年情节景一回回地淡下去,像从前那样热狂地期待着,热狂地受用着的事情,怕只在老年人的回忆,小孩子的想象中存在着罢了。大都市里特别是这样,在上海就看得出,不用说更繁华的伦敦了。再说这种不景气的日子,谁还有心思认真找乐儿?所以虽然圣诞节,大家也只点缀点缀,应个景儿罢了。
可是邮差却忙坏了,成千成万的贺片经过他们的手。贺片之外还有月份牌。这种月份牌一点儿大,装在卡片上,也有画,也有吉语。花样也不少,却比贺片差远了。贺片分两种,一种填上姓名,一种印上姓名。交游广的用后一种,自然贵些;据说前些年也得勾心斗角地出花样,这一年却多半简简单单的,为的好省些钱。前一种却不同,各家书纸店得抢买主,所以花色比以先还多些。不过据说也没有特别新鲜出奇的样子,这个究竟只是应景的玩意儿呀。但是在一个外国人眼里,五光十色,也就够瞧的。曾经到旧城一家大书纸店里看过,样本厚厚的四大册,足有三千种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