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紫禁城的黄昏

第十一章 1919—1924的紫禁城

字体:16+-

张勋1917年7月发起的“复辟运动”只持续了12天。在此期间,黎元洪总统藏身于北京的使馆区,那里虽然地处北京,但自1900年开始,中国政府对这个地方就不再拥有管辖权。正如我们所看到的,张勋作为皇权拥护者,遭遇失败后,也逃往外国公馆避难。按照往常的惯例,黎元洪是胜利方,应当重新回到总统的位置上,但这事让他感到“颜面尽失”。此外,在张勋的逼迫下,他软弱无能地解散了国会,这令那些国会议员愤怒不已。而且,张勋去北京也是受他之邀,他对几近成功的复辟行动负有间接的责任。

冯国璋成为新的代理总统。尽管冯国璋曾协助段祺瑞平息复辟,并成功镇压了张勋,但他从内心并不支持共和制。冯国璋是直隶人,曾在帝制时期担任过各种职位,包括陆军贵胄学堂总办和军咨使。“再造共和元勋”段祺瑞出任国务总理,并重组国会。次月(8月12日),新成立的国会在北京召开。

两天后,经新组建的国会商议,中国提出对德宣战。正如我们所看到的,就中国是否加入协约国参战的问题,内阁分歧很大,相持不下,张勋正好趁此机会进入北京。后来,矛盾双方迅速达成共识,支持主战派。但中国对德宣战引发了广州政府的强烈不满,在孙中山的领导下,广州政府形成独立的政权体系。

孙中山以“海陆军大元帅”的身份发送了一份正式电报,反对国会宣战的决定,谴责冯国璋及其追随者是叛国者。按照中国的传统惯例,孙中山组建一支“北伐军”,准备北上讨伐。由于中国在名义上已加入协约国,所以有权利出席凡尔赛和会,并能间接地对日本施加压力。日本政府迫于压力,最终不得不将其战利品——德国在山东胶州湾(青岛)的租界归还给中国。

1918年初,新兴势力的将领曹锟率领北洋军与南方革命军进行武装对抗,并在4月初占领战略要地长江南部的岳州和长沙。在曹锟的强势对抗下,孙中山的南方革命军北上受阻,无法继续推进。这次战败导致孙中山被迫辞职,并于5月又一次流亡日本。然而,南北内战还在继续。一些旧国会的成员(首次成立的共和政体)在北京不受待见,于是他们前往广州重新组建国会,并对外宣布其为中国唯一合法的立法机构。与此同时,北方国会根据2月颁布的选举法重新在北京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