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几年前因为种种机缘接触到了香学,看到很多香友既被传统香学的巨大魅力所吸引,同时苦于缺乏易于阅读的资料,影印版的四库全书中的《香乘》不仅没有句读,阅读困难,错讹之处也颇为不少。当时仅凭一腔热情,不自量力地开始了《香乘》的断句和校注工作。
当时的我只有些许传统文化的背景知识和文言文基础,对香学了解很少,相关领域的实践更几乎是空白,硬着头皮勉强完成了这个大部头,便放在一边。有幸遇到了同样对传统生活美学感兴趣的编辑于善伟兄,后来又接触到华文天下的负责人杨文轩先生,在他们的鼓励下才将校注后的《香乘》出版。因为自己深知工作做得很不到位,出版后便不再关心后续的情况。
没想到的是,这些年传统文化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关注,传统香学也被越来越多爱好者所重视,很多同好都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深入的见解,很多香道老师和香友都和我建立了联系,并且和我一起探讨相关的问题。我在欣慰之余感到颇为惭愧。之前不仅很多香材都没说清楚,错误也不少,一直都想重新校注,真正于传统香学发微探奥,否则总是耿耿于怀,难以释然啊。
这些年一直有一个想法,希望能真正让《香乘》活起来,成为可操作的香学指导手册,而不是束之高阁装点门面的道具,这意味着必须涉及到上百种本草和香材的古今考证,这无疑意味着海量的论文阅读和实践参照,这是本书最大的难点,涉及到的工作超出一般人的想象。
不同于之前梳理的《茶经》、《大观茶论》等书,《香乘》篇幅甚巨,基础工作量已经是《茶经》的十倍以上,再加上前面说的更加困难的香材考证部分,实足以让人望而生畏。原来稀里糊涂的校注只是颟顸而为,真正要彻底梳理,深知不易,几次动念,几次又搁置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