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茶路无尽(修订版)

绿茶篇

字体:16+-

绿茶汤清因芽贵

绿茶可品可赏,无论茶青的外观色泽,是呈现绿叶、白叶、紫叶或黄叶,还是呈现白毫、黄芽等,只要在其加工过程中,未经氧化,存在着杀青、揉捻、干燥等工序,这类茶,就是绿茶。绿茶具备干茶绿、汤色绿、叶底绿的“三绿”特征,赏心悦目,香清味鲜。

绿茶究竟起源于何时,还不好定论。三国时,张揖的《广雅》记载:“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荆巴”,是指现在的湖北与川渝地区,这是关于茶叶加工的最早记载。此时,用米膏黏结的饼茶,大概属于比较粗老的晒青茶,可能更接近白茶的雏形,至于是否存在着蒸青工艺,仅从有限的文献记载中,还不能够得出结论。总之,因粗老茶的果胶含量低,缺少黏性,故在压饼时,“以米膏出之”。

唐代初期,伟大的医学家孙思邈的弟子,孟詵在《食疗本草》中写道:“茗叶,利大肠,去热解痰。煮取汁,用煮粥良。又,茶主下气,除好睡,消宿食,当日成者良。蒸、捣经宿,用陈故者,即动风发气。”

其中的“蒸、捣经宿”,很意外地告诉我们,在唐代初期,已经诞生了绿茶的蒸青工艺,这也就进一步证实了,至少在唐代初期,绿茶已经千真万确的存在了。那么,在唐代以前呢?绿茶可能存在,也可能不存在。这样的推断,是符合我们的历史观与认知逻辑的。

由于早期的茶青,采摘粗老,抑或没有杀青工艺,抑或杀青不透,造成饼茶的青气味浓。为消除茶的青气涩味,在唐代逐步完善了茶叶的蒸青工艺,其后的蒸青茶饼,逐渐取代了制作相对原始的晒青茶饼。陆羽在《茶经》中,对于饼茶的制作,有着详细记载:“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蒸青后压制的茶饼,穿孔是为了贯串烘焙的方便。通过烘焙干燥,去掉青气,增加香气,便于保存。为了进一步消除茶饼的苦涩,到了宋代,在鲜叶蒸青之后,又增加了一道压榨茶汁的工序。压榨工序的增加,与贡茶南移建州的茶种变化有关。北宋赵汝砺的《北苑别录》记载:“茶既熟,谓之茶黄。须淋数过(欲其冷也),方上小榨以去其水。又入大榨出其膏(水芽则以马榨压之,以其芽嫩故也)。先是包以布帛,束以竹皮,然后入大榨压之,至中夜,取出,揉匀,复如前入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