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用在见义勇为上,勇气在道德上就毫无意义。孔子在《论语》中,用他一贯的论证方法通过反义解释来给勇下定义说:“见义不为,无勇也。”把这句格言正面解释就是:“去做正义的事情就是勇。”甘心犯险,舍命赴死——这些经常被看作勇气,而职业军人的这种轻率举动——莎士比亚称之为“愚蠢之勇”,在军队里却得到不恰当的称赞。不过,在武士道看来却并非如此,为了不值得去死的事而死被蔑称为“犬死”。水户的义公说:“冲上战场被杀非常容易,最卑贱的农夫也做得到。但当活必活,当死必死,才是真正的勇。”他从未听说过柏拉图,却跟柏拉图的思想惊人地相似。柏拉图将勇气定义为“关于人什么时候该怕什么时候不该怕的认识”。西方在道德之勇和肉体之勇之间所作的区别,很久以前我们就已经承认了。哪个武士在少年时没有听说过“大勇”和“匹夫之勇”的区别呢?
英勇、坚毅、勇敢、无畏、勇气等品质,最容易吸引少年的心,而且通过实践和示范可以得到训练,是年轻人中很早就会效仿的、最受欢迎的品德。小男孩在还没有离开母亲怀抱时,就一遍遍地听到战争故事。如果因某种疼痛而哭泣的话,母亲就会这样责备孩子说:“因为这么点儿疼而哭真是胆小鬼!在战场上被砍断手该怎么办?被要求切腹时该怎么办?”我们都知道《仙台萩》中的千松的坚韧而感人的故事:“见到叼着食物飞到巢中的母鸟,小鸟张着嘴等待喂食的情景,他羡慕小鸟的幼小的心灵,也知武士的儿子忍受饥饿是忠义。”关于坚忍和勇敢的故事在儿童故事中比比皆是。但是,这些故事并非向少年鼓吹英勇无畏精神的唯一方法。父母有时还用看似残酷严厉的方法让孩子锻炼胆量。他们说,“熊就是把它的幼崽丢入深谷。”武士的儿子就是被投入艰苦的深谷,并被驱使去做西西弗斯那样的苦役。有时还会受饿和受冻,这被看作锻炼他们忍耐力的最有效的考验。命令幼小的儿童传递消息给完全陌生的人,日出前就被叫起床,在寒冬时节的早饭前光着脚走到教师家中去参加晨读。再者,每月一两次在天满宫等节日时,几个少年聚集起来通宵轮流高声朗诵。到各种可怕的地方——刑场、墓地、凶宅,都是少年们爱干的事。在公开执行斩首的日子,少年们不仅被派去看那可怕的情景,而且他们还被命令在黑夜里单身去刑场并在砍下的头上留下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