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阴影中的日本

第三章 义

字体:16+-

我们在此要弄清楚的是武士准则中最严格的教义。对武士来说,没有什么比卑鄙无耻阴险狡诈更令人憎恶了。义的观念,也许错了——它也许太狭隘了。一位著名的武士对它的定义是决断力,他说:“义是在某项行动中坚定不移的作出决定的能力。要死的时候死,要攻击的时候攻击。”另一位则论述如下:“义就是人体的脊柱,没有脊柱,头就不能端正地处于上面。手不能动,脚也不能立。因此,就算一个人才能学问俱全,无义照样不能成为武士。有了义,即使有不足之处也足够做武士了。”孟子说:“仁,人心也;义,人路也。”并慨叹道:“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在此,我们“如同在一面模糊的镜子里看到了”在他之后三百年出现于另一个国度里的一位伟大的导师(基督)所说的,他的路是一条义路,通过这条路,迷途之人可以找到归途。我说得偏离主题了,总之,照孟子看来,义是一条人们要重新获得丧失了的乐园所应走的笔直而又狭窄的路。

甚至在封建社会的末期,由于长久的和平给武士阶级带来了闲暇的生活,随之而产生了对各种娱乐活动和艺术的爱好。但是,就算这样,“义士”这一称号依然被认为远远高于任何擅长学问或艺术的名称。四十七名忠臣的故事在我国国民的大众教育中经常被引用,在民间他们被称为四十七义士。

在一个以阴谋诡计为战术、谎言欺骗为战略的时代,这种坦率而真诚的男子汉的美德,是闪耀着最耀眼的光的钻石,受到人们的最高赞誉。义和勇是一对孪生兄弟,同属于军事美德。但在谈论勇以前,我还是先说说“义理”吧。它可以看作是义的派生词,最初只不过稍微偏离它的原型,然后渐渐远离,直到在大众接受的过程中背离愿意。所谓“义理”,字面意思是“正义的道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竟变成了一种公众舆论期望去履行的模糊的义务感。它原来的、纯粹的意义是单纯而朴素的义务——因此,指的是我们对父母、上级、下级、乃至社会所负的责任。这时候,义理就是义务。义务除了是“正义的道理”要求和命令我们去做某事之外,还会是别的吗?难道“正义的道理”不该成为我们的绝对命令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