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无条件养育(修订版)

所见、所闻

字体:16+-

有哪位家长,当听到自己对孩子说出的话,竟与自己父母曾对自己说过的话——包括说话的语气——一模一样时,而没被吓一跳呢?我将这种现象称为“我的妈妈怎么钻进了我的喉咙”,这就是我们沿用传统方式对待孩子的最明显解释:我们从养育自己的人身上学会了如何养育孩子,我们也许习得了某些具体规则(不许在屋里跑、没吃完晚饭不许吃甜食)甚至是具体的表达方式(“我到底要告诉你多少遍……”“好吧,但你……时别来跟我哭”)。更重要的是,我们或许还接受了一个有关家长角色的总体概念:孩子在场时,妈妈或爸爸应该如何表现。

我们越没有意识到这个学习的过程,就越容易重复这种养育模式的老路,从不质疑它是否有道理。我们需要付出努力,进行尖锐的思辨,甚至需要勇气,才能后退一步,反思并判断出,对于我们的新家庭,哪些价值观和养育行为是可取的,而哪些是没道理甚至是有害的。否则,我们只会按照一个我们并未参与撰写的剧本来念台词;就像罗伯特·弗罗斯特(Robert Frost) (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诗人。——译者)诗中那个造墙的邻居一样,“在黑暗中摸索”,因为“他不肯探究父亲留给他的格言”(原诗:Mending Wall ——译者) 。总之,面对“你为何这样对待孩子”这样的问题,我们应该有能力提供一个理由,而不是耸耸肩、嘟囔一声:“咳,我就是这么被养大的。”

对于许多家长来说,选择不同的养育模式难上加难,原因在于他们的父母(岳父母、公婆)仍在影响着他们,后者就应该如何对待孩子向他们提供直言不讳的评判和意见。还有朋友,甚至是陌生人,通常也会自告奋勇地送上自己的建议,加上报纸专栏作家、脱口秀节目主持人以及训育书籍作者。儿科医生对心理学的偏见和猜测也备受重视,就因为他们拥有医学资质。最近,我收到了一位儿科医生(也是一位母亲)寄来的电子邮件,她在信中告诉我,在阅读了奖励和惩罚的破坏性影响之后,她发现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