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论点关乎道德:所有的人都应该对自己的生活有所掌控。当然对于孩子来说,就掌控的力度和对象还存在某些限制条件,有许多事情必须要为他们做决定,尤其是低龄儿童,但这些都不能抵消基本原则。我认为我们的默认态度应该是让孩子就关乎自己的事做决定,除非有令人信服的理由让我们废黜该项权利。我们应该准备好,每当情况发生,都能解释清楚孩子为什么不应该被授予选择权。
我们所有人都有一个基本需求,即做我们生活的“主宰”,而非“小卒”,一位研究人员指出。经历自主感很重要,一种我们是自己行为发起人的感觉;事实上,我们做了什么选择往往没有选择这个行为本身更有意义。我曾短暂忘记过这个事实,那是儿子3岁半的一个晚上,他请求我给他拿一本贴纸册。我发现书橱里有一堆贴纸册子,于是选了一本卡车主题的,以为他会喜欢,递给他。“不。”他坚持说,“我想自己选。”我只好收回我选的那本,把一整摞都递给他。猜猜他最终选了哪本?
当我们的自主感需求受到长期挫败,其结果不仅是会令我们恼怒,也会令我们感到沮丧,甚至会生病。正如我们在第三章中所看到的,当孩子感觉被家长过度管制时,各种不可取的后果都会显现。在学校也一样,如果学生不能对所学内容或学习环境发表意见,那么他们就不会深入思考、或是没有兴趣深入思考。(可悲的是,传统和“回归基础知识”的教育模式正是以这种强制被动性而著称。)同样,工作场所里的成年人往往不是因为工作量太大,而是因为他们不能充分自主选择自己所做的事,而最容易感到职业倦怠。
研究结果不仅展示了人们感到无能为力时会毫无进取,同时也明确显示了拥有选择权会带来的好处。例如,如果家长不仅能避免依赖控制手段的**,还能义无反顾地帮助孩子体验自主感[1],那么这些孩子会更容易按照要求行事,鲜有不良行为。能够参与家庭决策权的青少年会更倾向于信赖家长,乐于分享自己的许多想法。他们还会对自己感觉良好,更喜欢学校,偏爱更富挑战性的任务;如果自主权足够充分,他们还更可能不惹是非。最后,小时候受到家长鼓励独立自主的孩子,上大学后会比同龄人更自信,更能够在面对困难或失败时坚韧不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