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岳之首的泰山兀立于华北平原之东,凌驾于齐鲁丘陵之上,拔地通天,气势雄伟,乃至历来有“稳如泰山”、“重如泰山”之说,就连显赫一时的汉武帝来到泰山脚下,也不由得发出了一连串的感慨:“高矣,极矣,大矣,特矣,状矣,赫矣,骇矣,惑矣!”
泰山不仅以其雄伟壮观的景象名闻海内,更以其丰富的文化底蕴昭示天下。历史上,无数文人墨客写过泰山,可谓独具慧眼。但梁衡没有将笔墨停留在浮光掠影的景观描写之中,而是抓住了泰山所具有的深厚人文内涵的特征,步步深入,层层递进,挖掘自然景观深层的文化意蕴,揭示了泰山作为民族精神载体的独特功能。
泰山主峰1500多米,登上泰山之顶,颇有登天之感。文章起始,就写了泰山顶峰的所谓“天门”、“天街”;写游人“踏着雾”漫步徘徊,“颇有仙人的风姿”;写所到之处,烟雾缭绕,白云涌动的天上景观;写泰山的奇峰巨石,让人油然而生“泰山就是天地之间的支柱”的感慨。
在烘托出登岱如登天的氛围之后,作者直接点出“这岱顶的确是一个与天对话的好地方”。这里,有亭可供“登高望日”;有平台可供“徘徊思索”;有许多巨石“可供人留字”。这里,不像西方的教堂,在人为布置的密室“与上帝幽会”,而是“在天宫门口与天帝对话”。天帝为人们准备的纸,就是“这些极大极硬的花岗石”。
于是,文章极其自然地过渡到全文的核心段落——泰山石刻及其所引发的思索:人们在泰山石上留字题诗,是在“向天倾诉自己的思想,表达自己的意志”。
天,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宇宙间至高无上的统治者,是冥冥之中决定万事万物命运的主宰者。在苍天面前,即使是人间凌驾于万民之上的皇帝,也不得不低下傲慢的头颅,谦卑地自称“天子”(即老天爷的儿子),以取得皇权天授的名义,好行使在人间的无限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