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大二附中2005届毕业生耿丽婷
“忧心为政,真情为文”,这是梁衡先生曾经在评价自己时总结的八个字。
当我正苦于找不到恰当的词来概括这本书时,这八个字在一篇采访中脱颖而出,立刻吸引了我,使我豁然开朗了。的确,先生的作品,不管是关怀政治的散文,还是记游的美文,无不是他用心去思索、用情感受后书写的结果,“理趣”与“情感”始终在先生的文章中交织。
一
记得在高中的一段时间里,我几乎不再会写作,那时的我,文章思路混乱不堪,写作的素材也是“囊中羞涩”,现在想来,问题出在太欠思考了。古往今来,无论是哲学家、艺术家,或是科学家,无不是在不断地沉思默想中探求真与美的诞生,只有这样,才可能在沉思中爆发灵感的闪光。
写作也一定如此。平日生活不常加思考,下笔时自然无话可说;行文前不细加思考,写出来的自然是没有思路、没有精神的文字。所以梁衡先生说,他写作基本没有什么手稿,小本上、公文纸后面都写,想到什么就临时记录下来。当思考成为一种习惯,何愁会出现“江郎才尽”的状况呢?
那么,梁衡先生思考的又是什么呢?大则至巍巍泰山,置身自然而精神满足:“难怪泰山是民族的象征,她身上寄托着多少代人的理想、情感与思考啊。”(《泰山——人向天的倾诉》);小则鲜为人知的天星桥,佳境偶得:“面对这株亭亭玉立的榕树和这块光溜溜的寻根壁,我一下子寻到了生命的美、生命的理。”(《桥那边有一个美丽的地方》);上至王侯将相:“一个爱国臣子和封建君主的本质区别是,前者爱国爱民,以天下为己任;后者爱自己的权位,以天下为己有……”(《最后一位戴罪的功臣》);下则山村无名之人:“呜呼,人之于世,诚搏一气也,气壮身存事成,气馁则人亡事败。”(《桑氏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