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协助学会处理共同事务,会议还决定成立国际精神分析学会地方组织:柏林精神分析学会,主席是阿伯拉罕(Karl Abraham,1877~1925);慕尼黑精神分析学会,主席是塞福(L.Self);苏黎世精神分析学会,主席是荣格;维也纳精神分析学会,主席是阿德勒;布达斯精神分析学会,主席是费伦茨;英国精神分析学会,主席是琼斯。后来发展到八个地方组织。
1911年春,阿德勒正式宣布退出国际精神分析学会,另组自由精神分析学会,创建个体心理学(individual psychology)。其原因与纽伦堡大会上的选举有关。奥地利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追随者阿德勒和斯泰克尔,对弗洛伊德把国际精神分析大会主席这一领导权交给一个外国人荣格,表示不满。更主要的是理论观点上的根本分歧,阿德勒反对性力决定论,反对生物定向的本我心理学,主张社会文化定向的自我心理学等。这一决裂,标志着精神分析学理论本身的内在矛盾公开化。
1911年9月,在德国魏玛(Weimar)召开了国际精神分析学会第三次大会,参加会议的约有55名代表,包括奥地利、德国、瑞士、匈牙利、荷兰的同行,还有4名美国人和几位刚开始专攻精神分析学的女医生。研究范围也很广,其中只有一部分是关于医疗技术的。大会主要报告有:美国神经病学家普特南的《哲学对精神分析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性》,荣格的《精神病和精神神经症的象征意义》,瑞士精神病学家布洛伊勒(Eugen Bleuler,1857~1939)的《孤独症》,萨克斯的《精神分析和心理科学的相互关系》,兰克的《论诗歌和传说中**意象的动机》等。会议决定创办一份非医学性的精神分析学的《潜意象》(Imago,亦译“意象”)期刊,由兰克和他的挚友萨克斯任编辑。精神分析学在人类学、政治经济学、艺术、文学及其他人文科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均可在此杂志上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