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中生必读经典(套装全7册)

除了文学,没有第二个江湖

字体:16+-

【作者交代】

2017年10月,台湾师范大学“全球华文写作中心”举办“第四届全球华文作家论坛”,我忝列其中,有幸与年轻学者杨佳娴、颜讷同台论艺。“论坛”听起来像藏有武器的军火库,一言不合立刻械斗。这是第一次在新锐学者“左右挟持”下公开自白,虽然气氛温暖但心情非常忐忑。本文根据事前写就《悠游在散文梦土上》一文及现场发言重新增补而成,放在这里,当作是一个资深学徒的江湖呓语。

1.我可能不太熟悉“简媜作品”

我是惊恐的,因为必须谈论“简媜作品”。这是个障碍,一般人很难理解,一个对各种艺文活动堪称娴熟的资深作家,演讲像扭开水龙头般容易的讲者,其实内在有一处芒草摇动、水鸟敛羽的区域,越是需要在正式场合谈论自己的“工作成果”(社交用语叫“成就”),越会引发一种复杂且麻烦的情绪梳理过程——将自己客观化,好像先把那个名叫“简媜”的人火化之后,萃取一些魔粉洒一洒,才能变成简媜的代言人。

即使如此,我可能不是最了解简媜作品的人。打个譬喻,如果文学是以现实人生为肉身烧出的“舍利子”,我了解的是每一颗舍利子来自哪一段路程哪一具肉身,至于鸟瞰而观之,那些珠子摆成什么阵式何种星图?则需评论者之眼方能洞察——坦白从宽,除了《我为你洒下月光》,其他书出版后我皆未重读,为什么?我可能需要躺在心理医师的长椅上才能捕捉那种“一书即是一生”、分段生死的幽微感受。创作是件让人惊奇的心智活动,作者在下笔前规划或想象一本书样貌,下笔时往往变了样,甚至改头换面到宛如灵异事件,完成后于读者眼中又生出许多作者无意间造成或是未曾想过的样子。一本书完成之前的事,作者知道,完成之后的事,作者往往也是“听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