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交代】
生于战后婴儿潮末期的我们是离乡的一代,从乡村涌向都市落籍,更远的,远渡重洋到异国扎根。这一去,很难返回。鲑鱼返乡的故事浪漫动人,但那毕竟是鱼,不必考虑工作机会与小鱼的教育问题。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流行“来来来,来台大,去去去,去美国”口号,八十年代大学毕业的我们,也还在喊。身边的同学、室友、社团友人,能出国深造的大多跨越太平洋,毕业后成家立业,一旦有孩子就扎根了。从海外游子变成华裔美籍,他们注定活在两套时空里孤军奋斗,个中滋味岂是家乡的我们能体会的。本文缘于2005年一趟美国旅行,与十多年不见的大学好友重逢叙旧,今日读来仍有感触。
异国江湖老了那汉子,不只,也老了那群女汉子。
旅行前夕,我把你的电话抄在笔记本,面对一口饱满的行李箱思忖着该为你带什么礼物以慰乡愁?乌龙茶、养生保健食品还是我的书?摊开行程表,寻思哪一天该打电话给你、何日挤得出空隙见面。表上的每一天都是未来,但因已标记行程、登录待办事宜又使每一天形同过去。于是,我在未来与过去的迷乱感中搁浅,任由晨间阳光以三十一度高温伏在我身上烘焙汗粒。“唉!”我叹了气,不如什么都不带,谁也不见罢。
首夜歇宿于洛杉矶,次日即驱车北上圣塔芭芭拉市。这宁谧的滨海小城,空气像朗姆酒冰淇淋,润口不割喉。我无事可做,日日走海滩两回,像迷航的鸥鸟。往返途中必然经过电话亭,口袋里也有一张未启用的电话卡,几次想拨打,终究没做。我相信你能理解这种心绪,我们的情谊是有根有叶的,不似时下数字化年轻人在虚拟的网络世界凭单项交集即能火热一场,关机后又瞬间遗忘。我们是二十世纪旧人类,交朋友像园艺家从小树苗开始养起,越养越繁复,不仅关心彼此亦扩及家人、亲朋,枝枝节节这么一缠,又多一处家人、添几位志同道合的朋友。行路已过半生,被我连根拔起的朋友不多,但像你一样缠入心头的更少。于是,这就两难了,我知你的生活异常忙碌,镇日奔波,若让你知道我人在此地,你必定要尽地主之谊恨不得把整座洛城风情塞入我的行囊,我不忍如此。若不告知,又显得寡情,好不容易飞越太平洋与你共时区,连一通电话都不打,岂不古怪?可是,我能在电话中这么说:“我人在这里,不过,你很忙,我们不必见面,我知道你待会儿要接孩子、准备晚餐,所以只讲五分钟就可以了,你好吗?你都好吗?”我能这么说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