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要感谢读者对上一本书《觅渡》的喜欢,至今已连印了十三次。本书《洗尘》是《觅渡》的续集,所选文章也主要是《觅渡》之后的新作,时间跨度是2004年至2012年。原本就想叫《觅渡二集》,但后来一想,那样岂不成了欧洲人给孩子起名字,本名后面又缀个父名,未免啰唆,不合国人的习惯。但这两本集子的承续关系,或者说血缘关系还是很明显的。觅渡者,寻找渡口也。《觅渡》中的主打篇目是写瞿秋白的那篇《觅渡,觅渡,渡何处?》。全书主要是表现一种求索精神,歌颂那些为民族解放、为艺术创造和为人格完善而上下求索的人们,也包括对美丽河山的审美追求。《洗尘》呈现给读者的则主要是一种历史的思考,主打篇目有《假如毛泽东去骑马》《张闻天:一个尘封垢埋却愈见光辉的灵魂》。随着一些历史档案的解密和资料的公布,随着社会实践的推进,掩在史卷上的部分尘埃渐渐吹去。吹尽黄沙始见金,洗去尘垢见光明,历史显出了本来的面目。今天重温往事、故人,能更好地帮助我们了解社会发展的轨迹,亦有利于人性的完善。
从《觅渡》到《洗尘》,读者和作者不觉已携手走过了八年,其间人事更迭,物换星移。当年为《觅渡》作序的季羡林先生已经作古,《洗尘》也已无缘请他再序,而书中却多了一篇纪念他的长文。历史就是这样无情地作着轮回。书稿临付梓时加进的最后一篇文章是《一棵怀抱炸弹的老樟树》,所述之事已过了八十年,而作者是上个月才刚刚发现,采写成文。生活中还有多少东西等着我们去挖掘去体悟。抚卷追思,唯有努力。不知在《洗尘》之后《觅渡三集》又该何名。
勉为自序。
2012年11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