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这种毫无生气,官员懒散敷衍的统治局面下,催生了大量的腐败。
中国封建帝国的权力结构通常由皇帝、文官、胥吏三级构成,抛开那些大行孔孟之道的文官武官集团,基层混杂的是大量的胥吏。皇帝以权术来控制朝中的大臣,朝中的大臣以类似的方式来管控下级,权力社会里,在下级的眼中,上级就是“皇帝”,就是皇权的代表人,能够决定自身的浮沉和生死富贵。权力之剑,把柄在皇帝手中,剑身到剑尖,如同官僚体系的下沉,最底层的剑尖,其实就是胥吏,也是最锋利的部分。
对于老百姓来说,一辈子都难见天子真容,朝廷重要高官也很难见上一面,所以日常打交道最多的就是这些披着权力马甲的胥吏。胥吏数量庞大,这些游走在基层的胥吏,才是权力集团的代表人,于是胥吏成了清代政治体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 何谓“胥吏”
“胥,什长也”, “吏,治人者也”。
——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胥吏,指地方官府中掌管簿书案牍的小吏。他们主要是具有一定文化水平的平民,作为承担国家“役”的一种,由官府直接选拔,或考以吏能后录用,被称作“庶人之在官者”。因而胥吏在身份上与一般经科举考经学、诗赋入仕的官员截然不同,政治、社会地位都相当卑下。
胥吏肚子里的墨水并不多,但是由于体制的因素,需要这些人员来精通各类官府文书,事涉人事、刑狱、钱谷等,熟悉王朝法例。所以他们只能依靠官府衙门来混日子养家糊口。值得一提的是他们并不是由国家发工资,只是官府衙门给发聘用金。在当时种种条件下,他们必然又不同程度地握有一定权力甚至是相当大的权力。简而言之,胥吏上受文官的分配,下受百姓的敌视,而官府的聘用金根本不足以维系他们的生存,于是他们的存活之道便是伸手向下,在百姓中索取,通过搜刮地皮来满足生活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