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皇权共天下

结语

字体:16+-

公元前221年,嬴政统一中国,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盖五帝”,创“皇帝”一词作为华夏最高统治者的正式称号,直到1912年清帝溥仪退位,“皇帝”才正式退出历史,从此只留在竹书、丝绸、石刻之上。

自商、周到秦的一千四百年里,华夏民族自占有关中沃土开始,便转变成为防御内向型的帝国模式,也就意味着这个国度开始了重内轻外的格局,这是农耕文明发展的最终选择。为了保证内部的安宁,有条不紊地生产发展,源源不断地创造财富,使帝国维稳下去,一代代统治者煞费苦心筹划出一套接一套的理国方案,以图子子孙孙,万世长存,恒享天下。

然则归纳起来,帝国体制的核心是皇权,皇权的掌控无非两条:控制和维持。控制臣民和局势,维持秩序和现状。

中国的君主在秦建立的中央三公九卿、地方郡县制的基本模型上,增删修改,形成了不少新制度。这些制度的目的仍旧是维护和巩固中央集权,也就是皇权。所以按照统治者的需要,常常改弦更张,废止某条,又强加某条,这就导致制度失去权威性。而皇帝又喜欢按自己的性情执政,当制度出台之后,并不能有效地行使,为了让国家机器继续运转,就得靠人上场进行手工操作。在此基础上,帝王之术就转变成了驭人之术,在“人治”模式下,皇权衍生出了权谋和权术,来最大程度地驾驭和限制臣民。

虽然君主强制要求天子之民、天下之臣都必须忠诚于“姓氏王朝”,不准拉帮结派,结党营私,但这是不可能实现的。在此基础上,朝廷中出现的权权相争,就是君主为了维护皇权而处心积虑造成的。皇帝的危机感是天生的,他们不是忧国忧家忧社稷,而是忧皇权是否稳当。皇帝不允许一派独大,所以他要想方设法磨平这凸起的尖锐。但是君主又要倡导儒家思想,仁义治国,所以自己不方便出手,便借托他人之手,赋予这些人权力,鼓动他们针锋相对,好使其两败俱伤,自己坐收渔翁之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