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茶与健康

源远流长说红茶

字体:16+-

古人习惯于绿茶的品饮,对发酵或氧化红变的茶,缺乏科学的认知。

元代揉捻技术的出现以及明代散茶的解放,为制茶发酵技术的诞生提供了可能。中国红茶的最早出现,大约是在明代晚期。其技术的启蒙和来源,必然是在绿茶的制作过程中,因某事件的突然发生,茶青来不及收尾或烘干,经自然发酵、氧化红变而成。

红茶既然诞生了,那么,为什么很少见之于文献记载呢?因为直到今天为止,中国仍然是绿茶大国。在数百年前的明代,上层社会消费的几乎全是绿茶。黑茶类偏安于边疆,产量巨大却默默无闻。明末清初的周亮工,在《闽茶曲》自注云:“前朝不贵闽茶,即贡,亦只备宫中浣濯瓯盏之需。”前朝,即是明代。为什么明代不重视闽茶呢?陈眉公在《太平清话》中,揭开了这个谜底。他说:“武夷山力则、紫帽、龙山皆产茶。僧拙于焙,既采则先蒸后焙,故色多紫赤,只堪供宫中浣濯用耳。近有以松萝法制之者,既试之,色香亦具足,经旬月则紫赤如故。”茶叶出现难堪的紫赤如故,其原因首先是,那时的武夷山,经废团改散后,茶叶的制作还停留在蒸青散茶阶段,大概是杀青不够彻底的原因,尚有残余的多酚氧化酶的存在,茶叶容易氧化红变。其次是,当时的僧人或者茶农,还没有完全掌握焙茶的干燥技术,无意识把茶叶的含水率降到6%以下,导致成品茶的含水率过高,造成后期茶叶的紫赤如故。另外,古人也缺少我们今天的密封技术和密封材料。因此,制作完毕的茶叶,经过一段时间之后,便因上述各种因素的可能存在,便自然发酵而发生红变了。

古人习惯于绿茶的品饮,对发酵或氧化红变的茶,缺乏科学的认知。他们甚至把红变后的茶叶,误认为是变质或者霉变,故不堪饮用,这也在情理之中。假如历史可以重现,我们再把红茶的制作过程,还原到明末,也确实存在着因缺乏技术或不经意等,造成茶叶过度发酵或发酵后没有及时烘干的可能,导致酸馊、霉变的“红茶”出现。这类茶,在当时恐怕还没有红茶之名,只能称为变质的绿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