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走了,
再也没有人能走进我的心。
提一个问题:你和最好的朋友之间,能为对方做什么?帮他下楼取外卖?帮他写请假条?帮他洗臭袜子?听他难过时的倾诉?这些都没问题,但是同富贵、共患难,甚至相互托付身后事呢?难。
从小就发誓要做一辈子朋友的人,莫名其妙就不再联系了。曾经相互鼓励、相互扶持的人,如今在跟别人称兄道弟。世事就是这样,有的人走着走着就散了,偶尔见一面,也许就是最后一面。
每当这时候,我就会想起柳宗元和刘禹锡。他们一起高考,一起做官,后来一起被贬,一起鼓励,相识相知了二十七年。柳宗元去世的时候,还把幼小的孩子和毕生的文稿托付给了刘禹锡。而刘禹锡也不负老友的信任,把孩子视如己出,把文稿整理出版。如果要给他们的友情做个定义,那就是:一世人,两兄弟。
公元793年,长安的大慈恩寺人头攒动。三十多名新科进士,来到寺里的大雁塔下留诗题名,期盼日后步步高升,人生美满。
一个二十一岁的青年郑重写下了自己的名字:柳宗元。他出身于“河东柳氏”,是辉煌了六百年的高门大族,如果你在史书上看到姓柳的大官,基本上就是这家人。他母亲是“范阳卢氏”的女孩,属于“五姓七家”之一。柳宗元的出身简直牛到没边了。
刘备有句口头禅:“我乃中山靖王之后。”这句话现在成了刘禹锡的口头禅,逢人就说,三句话不忘给自己做广告。当他在大雁塔写下自己的名字时,旁边的柳宗元转头微微一笑,两个最年轻的进士,就此结交:“余生,请多多指教。”“岂敢岂敢,你我当携手度难关。”
任何感情相交的基础,都是势均力敌。不论经济、地位、学识、人品有哪点不匹配,都很少有长久的感情,一个觉得折节下交,一个觉得攀了高枝,日积月累双方都不愉快。从这方面看,“门当户对”真的不是贬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