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买桂花同载酒,
终不似,少年游。
· 0 1 ·
公元806年,一个很平静的年头。
二十八岁的元稹来到长安,参加朝廷举办的“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考试,希望能给仕途添把火。这是专门考察吏治的制科考试,一旦成功就算进入了升官快车道。
十五岁就考中明经的元稹,对于读书考试极有心得,一举考中第一名,被授予左拾遗的官职。左拾遗只是七八品的小官,这种小官在长安不算什么,扔块砖头都可能砸死一个。但左拾遗的工作性质很特殊:专门给皇帝挑毛病。
元稹的很多同僚都在混日子,趁在皇帝身边工作的机会,赶紧拍马屁捞资本,为以后的飞黄腾达铺路。可元稹却当真了,他真的以为,皇帝是请他来挑毛病的。
不过元稹并不孤单,不久后,办公室就迎来一位新同事,他叫白居易,年纪比元稹稍微大一点儿,已经三十五岁了。白居易和元稹同时参加制科考试,只是成绩稍微差点,到周至县做了一段时间县尉,就被调回长安做左拾遗。
从此以后,办公室里**满满。元稹和白居易二人,不停地帮唐宪宗挑毛病——他们啥事都要管,不论什么话都敢说,没有他们不敢得罪的人。在八小时工作时间以外,元白二人主动加班,利用业余时间写诗弥补工作中的不足。在他们看来,诗歌是另一种劝谏的途径。
他们决定搞一种新乐府,发出自己的声音。这种题材的诗基本以讽刺现实为主,力求用简单粗暴的语言,击中社会热点和读者痛点,达到惊醒皇帝和世人的目的。比如白居易,他有计划地写了《卖炭翁》《杜陵叟》《秦中吟》等一批作品,把社会上的婚恋、交友、房地产、官员不愿退休、追求奢侈品等现象都抨击了一遍。
元稹更是个大喷子。写过“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的李绅,寄来二十首新乐府诗,元稹马上提笔响应,写下《和李校书新题乐府十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