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诗文需要不拘一格的思路,
不能被禁锢,
而做事则需要考虑周全,
方方面面都要照顾到,
这几乎是两种不能相容的属性。
公元668年,大唐帝国发生了两件大事。
第一,帝国经过几十年的奋斗,终于打败了高句丽。从公元611年杨广征讨高句丽算起,这场战争经历了两个朝代、四位帝王,足足打了57年,终于打赢了。
第二,长安城外两个年轻人在告别。
两个年轻人的告别,能跟国家大事相提并论?真的可以。
这两个年轻人,一个叫王勃,一个叫老杜。
王勃来到长安以后,交了很多朋友,老杜只是其中一个。因为在副县长的岗位上勤勤恳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老杜被组织提拔了,去四川担任县令。
今天,是老杜出发去四川上任的日子。
站在巍峨的长安城外,王勃满含深情地说:“老杜,去了四川少吃点火锅。那里的笋不错,记得给我寄点过来。”
老杜依依不舍地看着这个才华横溢的朋友:“知道了。你在长安小心点,别太张扬了。”
王勃满不在乎地点点头。
在唐朝,凡是送别都要写诗。这次也不例外,王勃当场写了一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这首诗有多好?它能与国家大事相提并论。
1300多年后,人们早已忘却了大唐帝国与高句丽的战争,却对这首诗朗朗上口。
王勃是个神童,培养出这位神童的王家,更是传奇。
王勃出身“五姓七家”中的太原王氏,在魏晋南北朝以至隋唐的几百年间,连皇室都求着和王氏联姻。虽然王勃的祖上搬家到绛州,但依然属于金字塔顶部的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