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了一辈子,怒了一辈子,
硬气了一辈子,
奔走半生依旧还是少年郎。
公元644年,浙江义乌的吃瓜群众都在窃窃私语,“喜大普奔,小县城飞出了金凤凰”“老骆家可要发达了,小孩子就能写诗”“神童啊,日后大唐有指望啦”。
他们说的,是一个七岁神童的故事,名叫骆宾王。骆宾王前几天在家里的池塘边看见大白鹅在游泳,于是脱口而出:
鹅、鹅、鹅,
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
红掌拨清波。
最好的文学创作,都是在顺其自然的情况下**。骆宾王这首诗就属于这种情况,他看到大白鹅在游泳撒欢,小脑袋瓜子里有所感悟,然后脱口而出,结果写出了一首流传千古的名诗,以至于1300多年后,这首诗依然出现在小学课本里,成为必背、必考、必默写的典型。
在大唐帝国的初期,虽然有了科举考试,但依然是贵族门阀镀金的终南捷径。出生在义乌的骆宾王,虽然没有小商品批发的生意可做,但指望能和贵族子弟谈笑风生,那真是在拿他开涮了。
骆宾王没有参加过高考,但依然和王勃同列“初唐四杰”,其中原因显然不是学历的因素,而是骆宾王的两项素质;个人品质和学习能力。
毕竟是神童,天生的高智商,再加上多年苦读,骆宾王可谓是东南半壁的才华担当。虽然出身贫寒,但依然有人欣赏他。
二十岁那年,骆宾王经朋友介绍找了份工作:在道王府里当秘书。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他在道王府里兢兢业业地干了三年,深得道王的喜欢:“这孩子右手能提笔写文章,左手能端茶倒水、打扫卫生,是个好苗子。我如果不好好培养他,都不敢摸自己的良心——会痛啊。”
那天,道王把府里的属下召集起来,让他们每人写一篇夸自己的文章,比如在大公司实习过、在贫困山区支教过、在诗词大会上得过奖等。道王想看看有没有值得培养的属下,将来向朝廷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