锣音转了调,是青衣退场,接了一出刀马旦。堂下看客鼓掌叫好,于不过七岁的关夏苓来说,听不懂咿咿呀呀的曲词,欣赏不来长袖挥舞的风姿,甚是无聊。
趁着上茶点的工夫,她从雅间偷溜出来,绕着回廊不知怎的跑去了后台。不大的房间挂满了戏服,带妆的戏子穿梭其间,一片忙碌。
房间灯光晦暗,入目皆是浓墨重彩,偏偏左方一角坐了个眉目清隽的少年,捧着一本书看得专心,全然不被充斥耳间的嘈杂打扰。
七岁的孩子识字不多,却认得他捧着的那本《文心雕龙》。梳妆镜反射出朦胧的光,从他的发丝流向青衣长衫,他就像从古诗词里走出的少年,字字都婉约。
唱丑角的男子瞧见她,起了捉弄的心思,顶着花脸突然凑过去,果然将她吓得大哭。哭声惊动了角落里看书的少年,他的目光穿过粉衣青袖落在她布满眼泪的稚嫩脸上,片刻,突然笑了。
他走到她面前,袖口里掏出一袋糖,声音放得又轻又柔:“这是松子糖,给你吃,不要哭了哦。”
关夏苓出身书香门第,家教甚严,平日里从吃不上这些零食。松子糖又脆又香,轻轻咬下去,糖渣在嘴里四下散开又迅速融化。她果然不哭了,认认真真地吃完一整袋糖,才抬头看眼前笑容温柔的少年。
“哥哥,还有吗?”
他揉了揉她的头,笑吟吟的:“糖吃多了不好,等下次你来再给你。”
她颇为乖巧地点头,听见外面母亲正焦急地喊她名字,冲少年挥挥手转身就跑,跑到门口又停住,回头认真地道:“哥哥,我叫关夏苓,春夏的夏,茯苓的苓。”
少年扬起了唇角:“我叫周瑾之。”
那日之后,关夏苓常央求母亲带她去看戏。这个时候的大上海虽然歌舞厅遍地,但关家文人做派从不涉足,倒是戏园子成了常去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