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段特殊的政治年代,杨绛被披上了“隐身衣”。工作没她的份,升职更和她没有半点儿关系。然而,与生俱来的从容,让杨绛在那段时期,依然能够淡定度日,并从苦难中搜寻点滴的欢乐。
杨绛说:“隐身衣的料子是卑微。身处卑微,人家就会视而不见,见而不睹。”可杨绛偏偏不在乎,她觉得,别人眼睛里没有她,心上不理会她,她刚好可以保其天真,成其自然,专心致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情。并且,身处卑微的人,不需要抛头露面,这样最能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
于是,杨绛一个人潜心翻译《堂吉诃德》,即便无人理会,见到旁人时,她依然保持着惯有的和颜悦色,讲起话来依然慢条斯理,丝毫不见萎靡或急躁。
因为杨绛受委屈,钱锺书对她更是关心备至。杨绛随一伙老知识分子下乡锻炼,钱锺书每天写来一封信,字里行间透出绵绵的情意,又有许多幽默的语言哄杨绛开心。在下乡的同伴中,只有杨绛每天都能收到一封信,她觉得,这是钱锺书一辈子写得最好的情书。每封信读过之后,她都妥帖地收藏在衣袋里。衣袋里装不下,又藏进提包里,直到藏都无处藏的时候,因为害怕被发现,只好咬咬牙烧掉。
在乡下,无论男女老幼,都要干农活。从没干过农活的杨绛学会了推独轮车,用独轮车运秫秸,能把秫秸堆得高过自己的脑袋,还能稳稳地推着独轮车上坡、下坡,从不翻车。走路向来轻快的杨绛,干这些活儿时每天都会磨破袜子,露出脚后跟,却依然能和同伴、老乡们谈笑风生。
许多下乡的知识分子在老乡们的印象中都是“清高”“不爱搭理人”,唯有杨绛让他们愿意亲近。他们都喜欢和杨绛说心里话,因为她是一个懂得倾听的人,能了解他们心中的苦,也能够同情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