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世间所有流浪,都抵不过深情:三毛传

烽火中的飘萍

字体:16+-

真正的快乐,不是狂喜,亦不是苦痛,在我很主观的来说,它是细水长流,碧海无波,在芸芸众生里做一个普通的人,享受生命一刹间的喜悦,那么我们即使不死,也在天堂里了。

——三毛《雨季不再来》

1943年春天,国民政府的“陪都”重庆还笼罩在烽烟之中。

此时,日军在太平洋的战局已明显落于下风。为了抽调兵力支援东南亚战场,日本驻中国派遣军司令冈村宁次下达命令,对中国内陆地区进行大规模进攻。

在猝不及防的炮火声中,陈嗣庆的二女儿出生了。这一天,是3月26日。

做律师的父亲对这个出生在春天的女儿寄予了莫大的希望,给她取名“懋平”,表达了他对整个民族脱离苦难的期盼——“愿这个世界再也没有战争”。然而,他没有想到,这个后来被称作“奇女子”的女儿没能成就什么惊天伟业,反而因太通透敏感,一生都在坎坷中挣扎,最终以早亡的方式与命运达成和解。

战争年代,每一步都是在生死边缘游走。1940年,三毛的母亲缪进兰在上海生下大女儿陈田心后,在父母的劝说下,千里迢迢赶赴重庆与丈夫团聚。1943年是“重庆大轰炸”的最后一个年头,对三毛来说,却是人世生活的第一年(在张乐平的回忆中,三毛自称出生于1945年,其实这是为了读书改了年龄)。

在三毛的姐姐陈田心的回忆中,重庆的生活是这样的:“小时候对日本人丢炸弹的印象最深刻。那时妈妈抱着陈平,牵着我,往防空洞里挤,声音好大、好清楚,里面都是人。空袭结束,很多人没躲进去就这样没有了;家里的院子还被炸出个大洞。三毛也是,我们对小时候逃难的事记得特别清楚。”(1)

轻描淡写的几行字,却真实地表现出当时的惊险:跑、躲、挤、挣扎、奔命……晚一步、一秒钟就是万劫不复。尚在襁褓中的三毛,对人间的第一印象便是烟火,这不是人们常说的“人间烟火”,三毛来到这世界,还没有欣赏过炊烟袅袅,她睁开眼感受到的是灰黑色的烽烟漫漫,听到的不是嘶吼号哭便是炮声,等到了夜里,一切归于沉寂时,她的耳边只剩下父亲的叹息和母亲的祷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