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无所谓长短,无所谓欢乐、哀愁,无所谓爱恨、得失……一切都要过去,像那些花,那些流水……
——三毛《秋恋》
1991年1月4日,三毛去世了。
陈嗣庆在写给女儿的一封信中提到,三毛多次提及《红楼梦》中的《好了歌》(在她的作品中也多次出现“好了”这样的字眼),说自己“差一点就可以做神仙,只恨父母忘不了”。他对女儿说,“请你去做神仙,把父母也给忘了,我们绝对不会责怪你”。
这是父母之爱的极致,陈嗣庆对女儿的选择其实是肯定的,所谓“好了”,“其中也并不是没有责任”,只是经历了太多的三毛更能够接受生命结束的时刻。
人活着,有时是分不清梦境与现实的。在这周而复始的迷惑中,三毛选择早早结束这一切。与这世界的离别,真希望是她自己的情愿,是想清楚了、体会多了,轻轻叹息一声:“好的,明白了,原该是这样的。”然后付诸行动。
她来,是为了寻求梦的终点;她走,是回到那场梦里,为生命完成一个轮回的闭环。世俗加诸她的痛与常人所受一般模样,但玲珑水晶的承受之力又能强到哪里去呢?最后,她选择不再受苦,早早地归于天地间,完成宿命最后的一步。
当这个消息传遍大江南北时,有人扼腕叹息,也有人痛哭流涕。但是,仿佛所有人都不得不存了哪怕仅有一丝一毫的念头:是的,那就是她的归期。就像云就该与青山比肩,月就应该悬于中天。那就是她,她来了,她爱了,痛了,醒了,梦了,最后总要归去。
为什么死亡一定是结果?为什么离别一定要哭泣?世界予她伤口,给她悲喜,最后自然要收回这些,还她最初的平静沉寂。
古人说:“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文子·自然》)宇宙无边无垠,其间,便有那么一种人,并非为“活着”而来,而是为“往来”而来。她是“本来无一物”,是“上善若水任方圆”,是“我”,是“滚滚红尘”,唯独不是那具肉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