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礼记·中庸》里,有这样的记载:“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大意是:一个国家想要实现统一,就得统一人们使用的语言文字,确定车马的轮距以保障交通畅行,并倡导人们在日常行为、道德风俗方面遵循统一的规范。历史上第一个使中国实现大一统局面的皇帝是秦始皇。
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在不到10年的时间内,秦国消灭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几百年混战割据的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然而,从西周王朝灭亡,直到秦始皇一统天下,已经过去了500多年。长期的分裂混战使得社会动**不安,频繁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了极大灾难。要怎样才能稳定国家,巩固秦王朝的统一局面呢?秦始皇是位有远见的皇帝,他釆取了一系列加强统一的措施,比如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等。
“书同文”便是秦始皇统一文字的举措。秦始皇曾经到秦国各郡巡访,发现国家虽然统一了,但各地使用的文字却不相同,交流起来非常困难。于是他召集李斯、赵高和胡毋敬三位有才干的大臣,命他们去研究各国的文字,并最终决定在秦国大篆(又叫“籀文”)的基础上加以改动,使文字的笔画更加简便、规范,这种文字就是“小篆”,也被称为“秦篆”。随后,秦始皇又命令各个地方的官府在发布文书时只能使用小篆。使用统一的文字交流之后,官府处理政务的效率也提高了。小篆作为官方文字被推行开来,慢慢地,原来各个地方混乱的文字就被统一起来了。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登上自古被视为神山的泰山,举行“封禅”大祭。“封禅”是古代帝王祭祀天、地之神的仪式,顺利完成“封禅”的秦始皇,在山上立碑刻字,以颂扬秦国的伟大历史和自己的功绩。碑上所篆刻的文字自然是小篆。秦始皇五次出巡,立碑七处,分别称“峄山刻石”“泰山刻石”“琅邪台刻石”“芝罘刻石”“东观刻石”“碣石刻石”和“会稽刻石”,故又称“秦七刻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