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苏学士回到杭州,查点刑狱,收拾公文,日子越过越忙了。
这些年朝廷急于敛财,动手太快,招术太多,百姓们日子越来越穷困。加之蝗旱连年,大灾不绝,杭州虽是东南第一大府,渔米富足之乡,情况也不如早年了。到苏轼上任的时候,杭州先遭了一年涝灾,第二年忽然转成旱灾,头年的稻子本来就插得晚了,今年又缺水,一涝一旱,减产近半,打的粮食不够吃用。加上运河水浅已经断航,外头的米运不过来,杭州一带开始缺粮。
杭州是大运河的门户,城里有很多资金雄厚的大商人,几千里外的钱他们都能赚,眼前的便宜当然更要捡。看到米价上涨,商家就拿出钱来大肆囤积,结果越囤越贵,越贵越囤,到苏轼上任时,杭州米市已经浮躁不稳,眼瞅着要给炒到天上去了。苏轼急忙把主簿苏坚找来询问详情。
见太守问“囤积居奇”的事,主簿苏坚大发牢骚:“杭州城里养着一伙子‘商贼’!专门囤积取利,米、盐、丝、绢没有他们不投机的!大人钤辖地方,一定要治治这帮奸商!”
投机倒把的奸商确实遭人恨!可大宋朝是个讲道理的朝代,买卖人只要不违法,官员也不能随便整治人家。苏轼琢磨了半天才说:“想对付囤米的奸商有三个办法:一是拨备一批粮食,米价一涨,就由官府开仓平价售粮,把米价打下去;二是引水抗旱,免得农夫们明年还吃旱灾的亏;三是尽快修整运河。只要运河重新通航,外头的米运进来,本地的米价就涨不起来了。”
当官的人才能各不相同,有的适合在中央,有的适合在地方。苏夫子的才干特别适合当地方官,一进朝廷他就摸不着门儿了。
现在苏学士刚到杭州,立刻提出“囤米、抗旱、修运河”三条,都是当务之急。苏坚心里十分佩服,忙说:“还是大人考虑得周到。”话刚说完,外头忽然走进一个人来,二话不说就在苏轼面前跪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