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如流水,苏学士到杭州转眼已大半年了,几件实事办下来,给当地百姓解了燃眉之急。然而这一年果然大旱,杭州运河遇上了大麻烦,整个夏天行船不畅,秋雨时节稍好了些,入冬以后水位降得更多,运河彻底停航了。
整顿运河是杭州府当务之急。苏轼急忙把判官袁毂、主簿苏坚找来,问他们:“我记得杭州一带有两条河向运河注水,一条叫峁山河,在城外,一条叫盐桥河,在城内。现在这两条河情况怎样?”
苏坚忙答道:“这两河淤塞不堪,早就不能用了。”
苏轼忙问:“十几年前这两条河都能行船,怎么现在淤塞了?”
苏坚说道:“想必大人也知道,盐桥河的水流入峁山河,而峁山河直通钱塘江,钱塘江是海口,潮水一涨,大量泥沙随潮水上溯到河里。以前杭州不旱,河里水深,水流也急,泥沙走不多远就被冲掉了。可这几年天旱水少,泥沙上溯比以前厉害得多,结果峁山河先被淤塞,盐桥河也渐渐不通了……”
听苏坚这么说,苏学士皱起眉头:“这可怎么办?”
钱塘海潮倒灌是个防不住的天灾。对此苏坚也没办法,只得不出声了。苏轼在屋里转了几圈儿,忽然眼前一亮:“多福院!那里有个子珪大和尚精通水利,我马上找他去。”
也是杭州人多福,苏太守多福,自从苏轼修复杭州七井到现在,十多年了,子珪大和尚一直在多福院做住持,既没离去,也没老死。
如今大和尚已经七十多岁,耳朵有些聋,身子骨儿倒还硬朗,见了苏太守就问:“大人这次来是修河还是修井?”
子珪大和尚最直爽,也最明白,一句话问到点子上了。苏轼忙笑道:“我这次来是想修河的,至于那几口井,我去看过,还能用。”
子珪和尚摇摇头:“早年沈知府在杭州修的那口井已经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