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变形记

来自父亲的终生阴影

字体:16+-

卡夫卡的父亲赫曼·卡夫卡为屠夫之子,清寒的家境、困苦的成长历程造就了他坚毅、果敢而强势的铁汉性格,企图心旺盛的他于十四岁离家、十九岁加入军队、三十岁后创业开了一家装饰用品专卖店,胼手胝足,白手成家,让妻儿得以过上中产阶级小康生活。

在卡夫卡眼中,父亲不只是强人,甚至是暴君。三十六岁时的卡夫卡,洋洋洒洒写了五十余页《给父亲的信》,开宗明义便说父亲在他心中种下根深蒂固、不可动摇、无法以理性排解的恐惧。信中提及卡夫卡关于父亲最鲜明的一次童年回忆,是某天夜里卡夫卡吵着要水喝,父亲难忍他的吵闹,遂将他从**拖下来,关在家门外。卡夫卡从此成为一个循规蹈矩的孩子,将所有情感与情绪压抑在心。

《给父亲的信》中也描述道,一路苦过来的父亲常指责卡夫卡衣食无虞、养尊处优,这在卡夫卡内心造成沉重而难以为外人道的罪恶感。父亲的想法总是对的,举凡与父亲想法不同的意见一律是错误的、疯狂的、不正常的。在这样的父亲面前,以纤细敏感、害羞内向、优柔寡断形容自己的卡夫卡益发抬不起头。尽管在校成绩优异,而后更拥有法学博士的傲人学历,学生时期的卡夫卡时时担忧考试有不及格之虞,成年后的卡夫卡又恒常厌弃自己。

日后,《给父亲的信》不只成为卡夫卡迷解读大师人格或为大师作传的依据,也成为精神分析研究的文本,乃至于成为欧洲文学史上著名的一封自传色彩浓厚的家书。

在真实人生中,父亲给卡夫卡的人格与一生蒙上阴影。在创作上,从《变形记》里对变成一只虫的儿子不闻不问甚至亟欲除之而后快的父亲,到《判决》中破口大骂要儿子去投河的父亲;从《审判》中迫害受害者的父亲,到《城堡》里面对苦苦哀求仍无动于衷的父亲,卡夫卡笔下的父亲形象从来不是父爱的化身。矛盾的是,无论是企图通过旅行或婚姻离家,卡夫卡终究无法脱离父母而独自生活,总是又回到位于布拉格的家中,乃至于到溘然长逝后都还与父母葬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