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朴赞郁的蒙太奇

极少的表现,极大的效果

字体:16+-

电影和语言

只要不是无声电影,电影中无论如何也会出现一些对话,一句话都没有的电影只是偶尔出现。例如,拉塞尔·劳斯于1952年执导的作品《贼》和吕克·贝松于1983年执导的处女作《最后决战》中,效果音也有,音乐也有,就是没有对白。片中人物并非哑巴,而是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没有必要让他们说任何话。导演们为了凸显这一特点,连一句对白都没放进去。自1927年上映的《爵士歌王》以来,已经熟悉了电影语言(即使是在无声时代,音乐也是存在的)的观众,尤其是对于喜欢好莱坞电影中大量对白的人们来说,这无疑是一种酷刑,但正因为有这样的痛苦,他们至少能深切感受到主人公的心境。

虽然不及上面提到的两部电影那个程度,但2002年上映的《我要复仇》也是一部非常寡言的电影。这里有几个理由。第一个理由,就是主人公Ryu是一位聋哑人,因此,他完全沉默,需要有对话时,就用简单的手语进行表达。通常情况下,他只能默默地看对方说话,因此,被动是定义这个角色的首要因素。作为业余美术家,Ryu具有潜在的表达欲望,但是因为无法用语言进行表达,所以极度被压抑的情绪,最终以暴力的形式爆发出来。将头发染成绿色,也同样是因为他失去了语言这个表达工具,不得已才借助这一看似行为艺术的方式来表达某种反叛。在影片中,一个不能说话的人物所呈现的东西,并非只局限在台词这个层面。

第二个理由,就是为了克服在韩国电影界泛滥成灾的说明过度夸张的现状。实际上,正是这个原因,Ryu才会被设定为聋哑人。虽然这是种本末倒置的做法,但当时的商业电影模式确实让我感到忍无可忍。我相信,将世界上90%的商业电影的台词减少一半,也可以充分展现故事梗概,不仅可以,而且从艺术层面也能够变得更加优秀。但准确地说,在那些影片中,让我感到厌恶的并非单纯是对话多,而是好台词越多的电影,越想通过台词来传达电影的核心内容。在电影中,如果一个男人爱上了一个女人的话,用陷入爱情时特有的行动和表情就可以充分展现出这一点,而不用看着她说“我爱你”。